浅析清代外藩蒙古的法律适用问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清代外藩蒙古的法律适用问题

浅析清代外藩蒙古的法律适用问题   在清代的历史档案中,有关贾德保辜案也的材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此案发生在嘉庆年间的外藩蒙古科布多城,城中的贾德与邵廉舒同为晋商,均为汉人,因索债事宜发生争执,贾德用刀扎伤邵廉舒致其身亡。案情本不复杂,但是审理一波三折,长达一年半之久,其中争论的焦点是“到底是适用蒙古律还是大清律”,因为适用不同的法律,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甚至关系人命,对此,从科布多参赞大臣的初审,到报理藩院,再到三法司会审,对此案的处理都非常谨慎,太子太师、文华殿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的世袭骑都尉董浩在上奏的题本中诚惶诚恐地表示:“臣等未敢擅便,谨题请旨。”阅后,嘉庆帝朱批“贾德依拟应绞著监候,秋后处决。”最后嘉庆帝亲自定夺为绞监候,正是适用的《蒙古律例》。本文通过对此案的分析,借此对清代外藩蒙古地区在法律适用特点略抒浅见。邵廉舒与贾德同为山西汉人,在科布多地方开小铺为生。嘉庆十四年(1809年)十二月,邵廉舒向贾德赊取麻花,价银三两八钱,约定十五年正月内奉还。正月十三日早晨,贾德来要赊欠麻花银两,邵廉舒央恳到二十日还他,贾德不依。邵廉舒负气说:“你要这样逼我,我不还了。”贾德一时情急,拿起炕上放的小刀在邵廉舒左腿上扎了一下,邵廉舒随即将他按倒,夺过小刀,随后上报了官厅。48天之后,即三月初一,邵廉舒因伤离世。   在《青会典事例》中乾隆四十五年议定:“科布多地方命案,毋庸解送刑部,即由该参赞大臣审明定案后,将该犯解送乌里雅苏台将军处,由该将军复核,入于秋审汇奏”。从题本中显示的案件审理经过来看,邵廉舒与贾德发生争执,被扎伤报官后,首先也是由科布多参赞大臣策拔克进行处理的。策拔克认为:“查刑律载,刃伤人杖八十、徒二年,又保辜刃伤限三十日平后,又例载,辜限内不平复,延至限外刃伤,十日内身死,奏请定夺,又正限后余限外身死者,止科伤罪各等语。此案邵廉舒于嘉庆十五年正月十三日被贾德刃伤左腿,延至三月初一日身死,计期四十八日,己在正限三十日余限十日之外,自应按律定,拟贾德应依刃伤人者杖八十,徒二年,掀回原籍山西延抚定地充徒至配折责安置。”由此可见,策拔克是按照《大清律例》进行判决。   策拔克将此案上报到刑部,刑部“查例载,民人在蒙古地方犯事,照蒙古例办理,又蒙古例载,斗殴伤重,五十日内身死者,下手之人绞监候”,因此,刑部认为贾德犯事系在蒙古地方,自应照蒙古例办理。此外,在查阅邵廉舒尸体时,格刃伤仅止填横长及宽,并未声明深入几分,是否筋断骨损,“验伤既未明确,引例亦未妥协,罪名生死枚关,臣部未便率议,应令该大臣详晰查审,按律妥拟报部,再行核办。”很显然,刑部认为策拔克适用法律错误,故返给其重新审理。   策拔克重审此案,验明邵廉舒确因伤致死,刀深入七分,并未断筋骨,且按“刑部指示”,适用了《蒙古律例》,即“贾德合依蒙古斗殴伤重五十日内身死者,下手之人绞监候例,拟绞监候秋后处决”。最后理藩院会同“三法司”对此案进行了审理,刑部主稿,由董浩上奏嘉庆帝。此案正是因为不同罪名生死枚关,所以各相关部门都相当谨慎重视,从联合上奏的23名大臣及其职务便可窥见一斑,如董浩、瑚图礼、金光梯、佛尔卿额等都是朝中重臣。嘉庆帝最终认可了董浩题本中的判--“贾德依拟应绞著监候,秋后处决”,此案画上句号。   在整理这些材料的时候,笔者一直在思考,科布多参赞大臣策拔克在最初审理时为何会直接适用《大清律例》?而刑部在复核时又为何认定要适用《蒙古律例》?最后适用《蒙古律例》说明了什么?正是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看相关的律例规定,发现里面涉及两个重要的法律问题,一是清代蒙古地区在法律适用原则上,发生了由属人主义向属地主义的变化,二是保辜等内地法律制度在蒙古地区得到广泛适用。下面笔者试着从这两方面来做一分析与说明。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面对广博深远的汉文化,清代统治者既不是拒绝,也不是破坏,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接受汉文化,在其267年的王朝统治期间,不仅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而且法律制度也获得了显著成就。在立法上,清统治者建立了”参汉酌金”的立法原则。“参汉”,就是参考以明朝法制为主的汉族君权王朝法制;“酌金”,就是斟酌吸收满族固有的习惯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立法成就是《大清律例》。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大清律例》是以《大明律》为蓝本完成,是中国传统君权王朝法典的集大成者,汉唐以来确立的皇权社会法律的基本精神、主要制度在《大清律例》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清朝还是中国多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多民族共存的状况是清朝多元一体法律格局形成与发展的现实基础。清统治者为了巩固其政权统治,根据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经济特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历史传统等实际情况,建立了一系列与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