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0417165220684.ppt
第五章1 进行周密准备 之 求职信息准备 第一节 了解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迁 二、现行就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迁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统包统分、改革调适过渡以及市场化政策实施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统包统分阶段 2.改革调适过渡阶段 3.市场化政策实施阶段 二、现行就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现行的就业制度由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就业管理制度、就业服务保障体系等组成,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针政策 (二)就业管理制度 1.人事代理制度 2.劳动合同制度 (三)就业服务保障体系 1.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2.劳动关系调整体系 3.社会保障体系 4.法律法规体系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所谓总量矛盾,就是指毕业生人数快速增加,就业竞争激烈,就业供给大于需求,就业率有所下降。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660余万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680余万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69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所谓结构矛盾,就是指不同区域、学校、专业、学历之间的就业情况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存在“一边岗少人多,另一边有岗无人”现象,岗位资源难以有效匹配。 历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原因分析 1.我国整体就业环境紧张 2.大学生就业观念亟需转变 3.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制有待改革,就业政策有待完善 4.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仍需加强 5.部分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 第二节 就业信息的收集与使用 一、就业信息的种类 二、收集就业信息的原则 三、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 四、就业信息的分析与处理 一、就业信息的种类 1.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 2.就业法律法规 3.职业行业详情 4.职业需求信息 5.目标单位和职位情况 6.就业程序 7.教育培训信息 二、收集就业信息的原则 一般而言,要收集到适合自己的、高质量的就业信息,必须把握以下五个原则: 1.准确性、真实性原则 2.适用性、针对性原则 3.系统性、连续性原则 4.计划性、条理性原则 5.及时性、时效性原则 三、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 1.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2.各种类型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3.社会就业指导咨询机构和职业介绍服务机构 4.社会关系 5.实习单位 6.各类大众媒体 7.就业信息网络 四、就业信息的分析与处理 1.就业信息分析 2.就业信息筛选 3.就业信息鉴别 4.就业信息利用 * * 本章的学习目标是使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制度与就业形势;建立就业信息的收集渠道,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效率和质量;掌握求职过程中求职信和个人简历的撰写技巧。为此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其一,掌握大学生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市场的形势和动态。这是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前提条件。 其二,了解就业信息的种类和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并掌握对就业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择业成功创造条件。 学习目标 毕业时间 毕业人数(万) 待业人数(万) 就业率 备注 2001 115 34 80% 截至2001年6月 2002 145 37 80% 截至2002年底 2003 212 52 75% 2004 280 69 73% 2005 338 79 72.60% 2006 413 91 77% 2007 495 145 70% 截至2007年12月31日 2008 559 173 65% 2009年社科院 《经济蓝皮书》 2009 610 196 68% 2010 630 175 72.20% 截至2010年7月1日 2011 660 204 69.1% 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蓝皮书 2012 680 151 77.8%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