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言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 1、跨文化词汇教学研究 3、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 4、跨文化语篇对比分析 介绍他人时的介绍顺序 英语国家: 将男子介绍给女子; 将同性年少者介绍给年长者; 将未婚女子介绍给已婚女子; 将同性次要人物介绍给更重要的人物; 将儿童介绍成人。 中国大陆传统顺序与英语国家相反,不分男女,一般按下列顺序: 将年长者介绍给年轻者; 将长辈介绍给晚辈; 将职位高者介绍给职低者 (汉语中先介绍长者,后介绍少者,但由少者先问候。) 第一次见面时的中西方礼节差异 问候 A.I ’m glad to know you,Mr.Smith. B.I ’m very glad to meet you. C.It ’s nice to meet you. 告别 A.I ’m glad to have met you. B.It was nice meeting you. “见到你很高兴”,表达的都是愉快的相识之情,体现出的释义中对等的友好交往关系。 幸会幸会。 久仰久仰——不敢不敢 欢迎欢迎——对不起,打扰了 这些用语突出的都是对别人的尊敬和关切,体现出中国文化卑己尊人和相互关切的礼貌原则。 2.礼节动作的文化差异 (1)起立 中国文化:除年纪特别大或因病不能站立者之外,有关人士都要起立。 英语文化:男子必须站立,但年纪较大者对年轻男子例外。女士只要女主人站立,其他女士则应坐着不动,不过对男主人和年纪比自己大得多的男士例外。 (2)握手 中国人握手时以身体前倾为礼,特别是对尊贵者和在正式场合,常抓住别人的手不放,身体接近对方,双手抓住别人的手紧紧摇动。 英语国家的人认为:体距过近,侵犯了别人的个人领地;长时间握手纯属政客们为了照相而摆出的姿势;同性人手拉手是同性恋的表现;双手相握是过于亲密的虚伪动作。 汉英招呼语对比 汉英招呼语的文化冲突 许多中国人习惯于将汉语招呼语直译成英语或直接搬用汉语招呼语: 1)有些招呼语被理解了解信息的问题 “吃了吗?” 2)有些招呼语又会被人理解为对别人私事的物理探听和粗暴干涉。 “干嘛去呀?” 3)在许多外国人眼里,中国人常常毫无意义地提出一些明知故问的问题 “买菜呀?”“看电影去呀?” 4)中国人怎么总该说一些“大实话”。 “吃饭去呀”“擦车啦”“您来啦” 5)中国人以“叫人”的方式打招呼也会被英语国家的人理解成因事喊住对方,因此听到中国人叫他们时常常会停下来等你的“下文”。 汉英招呼语的相似点——我见到你了,我没有不理你 1)汉英招呼语都有问候型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早上好 晚上好 您早 老师早 2)询问型招呼语在汉英语言中都存在 干嘛去了呀? 吃了吗? “How are you?” “How are you doing.” 3)评论型招呼语汉英都有 见景评论,见人在干什么事时,就以所见事情为题,用一种赞扬或祝愿的说法打招呼。在这一类型中,汉英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文化差异。 ① 中国人见景评论时既有赞扬语,也有大量的中性描述。 你好勤快呀,车子总擦得干干净净! 擦车啦! Hello.You ’re doing a good job ! 毫无意义的“大实话” ② 用祝愿打招呼在汉语中不多见,但在英语中用的很多。 吃饭去呀? ③ 英语招呼语的赞扬重在对人外表的欣赏,汉语却重在对内在品德或精神的钦佩。 “你来得真早。” “这么晚才回来呀。” “真勤快,屋子总是整理得干干净净的。” (对于这些当面赞扬他人的外表和服装的招呼语,除新派人士外,大部分中国人都还难以接受,尤其是异性之间) 汉英招呼语的主要文化差异 根本区别:关切、尊敬——问候 (1)英语没有称谓型招呼语,汉语称谓型招呼语的使用却极频繁。 中国人在日常交际中常用称呼语打招呼,并且十分注意尊称的使用。 “叔叔、阿姨、伯伯、奶奶……” “王科长”“李经理”——“科长”“经理”——“老王”“小李” 西方人听到这类招呼语会以为说话人找他有事,因而会等候“下文”。 (2)汉语招呼语意在关切,英语招呼语则重在问候。 英语最常用的招呼语是问候语。 Good evening Hello Hi 问候语格式比较固定,通用性强,内容简单,不包含具体信息和感情色彩,因而重在对人礼貌而不是情感的表达。实用的对象和场合比较广泛。 汉语询问型招呼语使用频繁,大多涉及别人的衣食住行,给人以关切之情,是中国文化礼貌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形式内容极为丰富。 汉语询问型招呼语类型 ① 探询式发文 “干嘛去呀?” (不了解对方去向时的发问) ② 猜测式发问 “上课去呀?” (见到某人正在干什么,却拿不准,于是揣测式地提出问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