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与《聊斋志异》中的婚恋故事比较.docVIP

《牡丹亭》与《聊斋志异》中的婚恋故事比较.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牡丹亭》与《聊斋志异》中的婚恋故事比较.doc

《牡丹亭》与《聊斋志异》中的婚恋故事比较   内容摘要:本文将一部戏曲和一部小说放在一起比较,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形式上有相同的内容。《牡丹亭》和《聊斋志异》中的婚恋故事有极大的相似性。恋情的发展都是在非现实的情况下,前者是通过梦以及人鬼来实现,而后者多是人与狐鬼精魅。两部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对“欲”和“色”进行了肯定和描写。并且,对女性的刻画笔墨尤其多,《牡丹亭》里杜丽娘一枝独秀,《聊斋志异》中众多女性色彩纷呈,她们的共同点是会主动寻求情感和欲望。通过挖掘这些共性,可以窥探到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的风潮,引起人们对婚姻,对人性,对女性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梦幻 情 欲 女性   明末清初的许多作品无疑都呈现这样一个特点:将梦境搬上了现实的舞台,将内心的隐秘欲求一层层剥开袒露其外。男男女女对情对欲的渴望不再停留在羞耻的代名词上,而表现得更为大胆甚至疯狂。晚明时期的《牡丹亭》是这样,清初的《聊斋志异》亦是如此。在笔者看来,尽管汤显祖和蒲松龄用不同的形式来阐述“情”,但在本质的表达上如出一辙。现象总是反映本质的,当然,不同的现象也可以反映同样的本质。通过对《牡丹亭》和《聊斋志异》中恋情的分析,可以看到二者之间极大的相似性。梦幻的情节,超越生死的执着及对欲的露骨的展现,对女性主体的“偏爱”。透过这些相似性,回顾晚明到清初的相关作品,无疑有一股无形的浪潮在翻腾,只是是什么让潮水决堤,决堤的潮水又涌向了谁?   一.梦幻的情节   “晚明的作品中有一个新的重点,即‘缘情生幻’”。[1]《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游春而梦云雨,因梦而病,死后魂追柳生,共续梦中之缘。柳生因梦梅树下的美人而改名梦梅,机缘之下来到葬下丽娘的梅花庵,拾到美人自画像,整日对画痴唤美人,终于盼来佳人。整部剧由梦贯穿起来,因情而梦,因梦而病,因病而死,死而复生。相比《牡丹亭》,《聊斋志异》中婚恋篇章大多偏向于扑朔迷离的梦幻,除了人鬼恋、人狐恋外,还有人与其他异类的婚恋。其中情节与《牡丹亭》最相似的篇章要数《鲁公女》了,张生见鲁公女丰姿娟秀极意钦想,后女子暴卒,张生朝必香,食必祭,每酹而祝曰:“睹卿半面,长系梦魂……然生有约束,死无禁忌;九泉有灵,当姗姗而来,慰我倾慕。”[2]而后果如生想,鲁公女遇夜而来,与其欢好5年,投胎而去,相约15年后再续姻缘,再生后,女因张生面貌不符年纪泣涕而死,托梦张生询问缘由,后死而复生,相伴而终。可见,二者都是通过这种超现实的幻境来实现情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一篇,很多篇故事里,恋情的女主人公都是“幻”的化身,突然而来,缥缈而去,恋情不免带着神异的色彩。《莲香》中只要反复玩弄绣履,鬼女李氏就会现身。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3],人们有所希望,不能在现实中实现,故而寄托于梦境。杜丽娘的梦,张生与鬼女鲁公女的欢好都是源于内心的欲望,对情的渴求,更强烈的对欲的渴求。正如张生的剖白,生有约束死无禁忌。在超现实的梦幻里,他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本我”,不用顾忌现实里的“自我”。梦是内心世界真实地再现,礼仪廉耻的规范,风俗的教化抑制不住主观意志的投射。非现实的世界是内心欲望实现的所在,抛开所有的束缚,隐秘的意识得以显现,潜藏的东西浮出水面。所以整个晚明到清初的一些作品里才存在那么多“梦”式的情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是最典型的代表,其中以《牡丹亭》为最。《画中人》中的郑琼枝和母亲共赏春色,春心动离魂赴爱约;《梦花酣》中的谢倩桃因画思春,想生梦生。在当时流传的这些人鬼恋情戏不在少数,那么观众作为受众对它的认可,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他们在心理层面建立起了一种“共鸣”的关系。当然不仅仅是在戏曲界,小说界也在这种影响下有了自己的创作,《聊斋志异》是当之无愧的代表,鲁迅称其“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形,出于幻域,顿入人间”[4]。笔者甚至以为蒲松龄是《牡丹亭》的忠实粉丝,在其影响下激发了其创作灵感。   二.对情的执着还是对欲的渴望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5]在这样一场梦幻的戏曲里,“情”之一字似乎感人至深,《牡丹亭》的题词让很多人感慨杜与柳的情深,用《诗经》的语言来形容就是“死生挈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戏文在演唱的过程中必然掺杂了演员对戏文的感知,在传达给观众的时候,观众接收到的已经不是戏本里的《牡丹亭》了,而是舞台上的《牡丹亭》。演出毕竟与文字不一样,演出所要达到的效果便是观众的喝彩,一部爱情戏,没有比深情更能打动人了。也就是在舞台效应下,受众对情的感知超越了一切。然而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找不到情的发展,呈现给我们的只是少女的怀春,寻春。舞台演出在最大胆的地方必然有所保留,更不用说官府在这方面的把控极其严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