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外交往中的晚清旗人.doc
中外交往中的晚清旗人
摘 要:崇厚(1826~1893)是晚清经办外交的重要人物之一。身为三口通商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他与诸小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逐渐赢得统治者的信任,开始了外交生涯;作为第一位出使法国大臣,就天津教案问题进行交涉,几经周折终于圆满解决;后又作为首位出使俄国的钦差大臣,签订《里几内亚条约》,葬送政治生涯,饱受世人诟病。本文将从以上方面就崇厚所作所为进行研究。
关键词:崇厚 三口通商大臣 天津教案 《里几内亚条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32-03
崇厚的外交活动此前学者多有研究,但因其签订丧权辱国的《里几内亚条约》一事,大多对其所有的外交活动加以指责批判,未免有失公允。本文将客观看待崇厚在外交方面活动的功与过,着重分析崇厚与诸小国签订的条约及其赴法解决天津教案始末,说明弱国无外交。
一、与各小国签订条约与首任三口通商大臣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列强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此后,各国纷纷效仿,想从中国攫取一些利益。崇厚作为三口通商大臣在各国之间斡旋,先后与一些西方小国签订了条约,下面以1863年(同治二年),与荷兰在天津签订《天津条约》为例进行说明。
“和兰与中国通商最早,至是见西洋诸国踵至,亦来天津援请立约”就明确表示了荷兰见列强纷纷在中国攫取利益,也想与英法等大国分一杯羹,实现利益均沾,在订立的条约当中第十五款体现了这一原则。据《清史稿》记载:
初和兰使送来约稿,皆照英、法各国及参用续立之布、西、丹国等条约、章程,分别各款请议。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答以现在各口通商,均有定章,不必多列条款。和使亦允删减,惟前往京师、南京通商,并内地传教、减税,暨在京互换条约各节,以和文为正义。争论久之,始允删去。
荷兰的贪婪本质暴露更加充分,条约结合了各国的条约,“分别各款请议”,而崇厚“答以现在各口通商,均有定章,不必多列条款”,义正辞严地拒绝了荷使的要求。后来荷方又要求“以和文为正义”,双方立约,怎么能以其中一国的文字为准则,这是有悖于国家之间的交往原则的,崇厚与荷使“争论久之,始允删去”,这可以看作是崇厚履行职责之。而从结果来看,在签订的条约当中,第十四款明确说明“行移文书各用本国文字”,“和国俱依和字书写,仍以汉字配送;若遇有文辞辩论之处,各以本国文字为正”,表明崇厚为国家做出的努力还是得到了回报。
此外,崇厚代表清政府先后与丹麦、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签订了类似的条约。纵观这些条约,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大体相同――都涉及通使、通商、纠纷处理、关税、传教、游历等方面。
2.条约中明确提出要求利益均沾,暴露了外国侵略者贪婪的本性。
3.条约条文十分冗长,有时几款条文叙述的都是同一主题。
4.并没有明显的侵略升级表现,即没有所谓的资本输出的特征,只是群起而效尤的产物。
二、天津教案与第一位出使法国大臣
1870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崇厚作为朝廷任命的钦差大臣,赴法国道歉。
(一)冷淡拖延,出走英美
同治九年十月初二日(1870年10月25日),崇厚一行离开京城,踏上赴法旅途。至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五日(1871年1月25日),“抵法国马赛海口住船,有前驻中国之法国使臣哥士奇来接”。“当时法郎西与德义志两国鏖兵数月”,“首都(巴黎)炮火连天,政府名存实亡”,连前来接待的也只有哥士奇,崇厚“欲投国书而无门”,只能深陷于漫长而焦急的等待之中。
同治十年二月十二日,法国外交部副总理费得功来拜。崇厚抵达法国的这两个月期间,这是法方比较正式的外交重臣前来拜望,法国虽身处战乱之中,但如此怠慢一国使臣应该受到各方的谴责,另一方面也反应出“弱国无外交”这一惨痛的事实。
又过了一个月,即同治十年三月,崇厚才接到法国外交部来文,“内称本国会堂现派全权大臣热夫类专与贵大臣办理中外交涉事件”,从同治九年十二月抵达法国至今,三个月的时间,法国才派人与崇厚就天津教案问题进行交涉,拖延之态可见一斑。
崇厚滞留法国,未能递交国书,一是适值普法交兵,大局未定,二是法方故意刁难,“以中国未准外国使臣请觐为词”,以牙还牙。事情源起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使者欲进京换约,被挡在上海、天津等地,强令使臣不得进京,不准请觐,崇厚时任三口通商大臣,曾在天津劝阻外使,令其在津签约,因此被法方怀恨在心,存心对崇厚采取冷淡搁置的态度。
崇厚终于忍受不了法方的一再拖延,于同治十年七月初四日,“赴法外部与热夫类辞行,告以定于后日起身,往历英国”。崇厚的“出走”,做得既及时,又“有理”“有利”,而且顾全了大清和自己的颜面。他身为太子少保、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