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有效史料的原则.docVIP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有效史料的原则.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有效史料的原则.doc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有效史料的原则   “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怎样选择有效史料已经成为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面对初中生,教师该选择怎样的史料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呢?本文将从可读性、真实性和趣味性三方面阐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选择有效史料的原则。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有效 选择史料 原则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在历史教学中离不开对史料的分析和运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历史教学就是一种史料教学。然而在史料教学被广泛应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一些片面的、失真的、晦涩的史料在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而真正有价值的史料往往被忽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有效的史料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历史。   一、可读性原则   读懂,是分析理解一则史料的前提。史料的可读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占据首要地位。史料是否可读决定着教学环节能否顺利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中生。根据初中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教师在选用史料时要精到,但更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所选史料应易于理解、难易适中。首先,史料中不应出现生僻字,即使出现也应注明拼音及相应的解释,尤其是文言史料。其次,史料的行文格式和表达方式要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讲授中,教师常常会引用下面两则史料: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书》   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发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上地,亩值一金,?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教师引用这两则材料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南方经济发展的状况,但第一则史料中“或火耕水耨”、“还给”、“亡”几处都不好理解,七年级的学生古文水平一般,很难读懂这则史料,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对这几处作出注释。   第二则史料非常详细地描述了江南经济发展的面貌,但对初中生来说却过于繁杂,而要想读懂更是需要一定的古文功底才行,所以可以将第二则史料稍作删减:“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发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样将一些教学中不需要而又难读懂的部分删掉,就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可读性。   教材是师生交流的基础,因此对教材中史料的正确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即便是教材中经编者精挑细选、反复考证的史料也有不尽完美之处。例如:华东师范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在《生产技术的进步》一课引用了这样一段史料: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这则材料出自《管子?海王》,其史学严谨性自然不必多说,但是这则材料出现了一些名词“耒”、“耜”、“铫”、“轺”等,成年人都不可能知道的器具名称,更何况是学生呢?而史料中的“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虽然都是常见字,但其用词方法与现今截然不同,刚上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是不可能读懂的。   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中,绝大多数文言史料都会有原文翻译。但凡是文言史料,不论繁简都附上原文翻译,反而会使学生过分依赖翻译,不利于学生古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只对文言史料中学生难以理解的个别字词进行标注即可,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另外,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历史七年级上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中提到“髹(xiū)漆工艺”,书中只对“髹”字标注拼音,却并未对何为“髹漆工艺”给出解释。编者应对教材中不常见的名词标明注释,方便学生理解。   二、真实性原则   史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求真,而客观历史是不能重现的,也就是说历史学科所要关注的对象是不能直接观察和感知的。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不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课的学习必须借助史料,教师只能尽最大的努力让所讲授的知识更加贴近历史真相。因此,历史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一定要注重所选史料的真实性,应尽可能使用第一手资料,并提前考证。   例如,《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对北宋都城汴京的百姓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形象绘制,为研究北宋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北师大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7课专门对《清明上河图》进行探究,可见其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教师在讲授北宋的社会面貌及商品经济的繁荣时也常会用《清明上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