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草原史话技术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乌拉特草原史话 ? ? ●吉仁泰? 李珍? 兰建中/文 门德/图 ? 乌拉特部落   乌拉特部落是蒙古诸部之一。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十五世孙布尔海的嫡系后裔。乌拉特系蒙古语,“乌拉”是蒙古语“乌仁”一词在蒙古语言语法规则中连接表示多数的名词格“特”时发生的音变词,其意是“能巧”的意思。在此意上加上表示多数的名词格“特”,则是“能工巧匠们”之意。因此乌拉特部落则是“能工巧匠聚集之部落”的意思。《蒙古源流》一书中记载,金汪古部第三代首领囊古特乌兰昌贵即镇国被擒后,因其精于手工技艺获头衔“斡冉”之称,“斡冉”即“巧”、“工匠”之意,“斡冉”音转乌拉则当“能工巧匠”也。   据《绥远通志稿》称:“元太祖、世祖之平诸部,每得一地,辄拔其壮丁及百工技艺之人,以编隶属于子弟群众暨诸将校,俾统率之,而成一族。迨从征既久,则昔之选拔而来者,渐成不可离之部曲。厥后主将受封或食邑某方,或赐牧某地,则昔之部曲相随者,遂变为永世隶属之部民矣。于是此部之称号,即往往以所统种族之名以为名。……不过元代成功时,概以蒙古一语括之,遂使多数部族人民,悉泯然忘其名称所由来,此皆历史简略与夫语言制度之融化驱策有以使然也。”由此看,元太祖、世祖不但器重谋士将才,也非常重视百工技艺之人,乌拉特部落是在蒙古铁骑驰聘沙场,征服别邦之地时为其铸造坚甲利器、车辆辐辏的铁匠、木匠、银匠聚集之部落,太平时期封分给哈布图·哈萨尔的属民。它同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茂明安、翁牛特、阿巴嘎、阿巴嘎纳尔统称阿鲁蒙古,均游牧于额尔古纳河一带。   天聪七年(1633年),乌拉特部首领以大量驼、马和珍奇贵重的兽皮,率部前来后金朝贡。受到了后金朝廷的款待,并赏赐了金、银、丝绸和盔甲、兵器等物。是年,乌拉特部正式归附了后金。皇太极为了更有效地直接控制和统治这些“内附”蒙古诸部,更好地巩固后方,诏令驻牧于原地(当时成吉思汗及其后来者所封分的土地)的各部落向内迁移。乌拉特部落被迫离开石载喀河与额尔古纳河之间,迁徙到呼伦贝尔草原的呼布图奈曼查干、图门乌力吉一带。   乌拉特部落归顺后金后,随大军进攻明朝,由喀喇鄂博进入得胜堡、占领大同、攻克堡三、台一凯旋,受到了朝廷赏赐。此后,又随大军征高丽(朝鲜)、喀尔喀、锦州、松山、蓟州等地。   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叙从战功,将乌拉特部落改编为乌拉特旗,分前、中、后三旗。时因建业有功的鄂木由、色棱已故,封额日和台吉图巴为札萨克镇国公,掌乌拉特后旗;图门达尔罕鄂木布之子鄂班为札萨克爵位诏世袭罔替。并赐牧于木纳山(今乌拉山)、狼山一带。从此,乌拉特这个单纯指部落名称的词,演变为既指部落、又指旗名的双重含义的名词。因乌拉特部三旗的扎萨克均被清廷封公,亦称乌拉特三旗为乌拉特三公旗。他们于顺治九年(1652年)迁徙到所赐牧地。并将驻牧于此地的艾毕日米德扎黑齐匪部追赶到喀尔喀蒙古境内,把散居此地耕种田地的汉民也迁往长城以南闭耕放牧,在此地驻牧至今。同组成乌兰察布盟的四子部落旗、喀尔喀右翼旗、茂明安旗的人民共同创造了乌兰察布盟近三个世纪的辉煌历史。   为防御厄鲁特部东犯,清廷谕乌拉特部落旗出兵镇守中西边关隘口,乌拉特后旗镇守昆都仑沟、五当沟(现五当召西沟,准确的蒙古读音是乌迪音高勒),把守黄河的大树湾渡口;乌拉特中旗镇守哈达莫勒口子;乌拉特前旗镇守毛尼胡硕(西山咀),把守黄河坦盖木独渡口。乌拉特三旗扎萨克同驻哈达玛尔口,分民而不分地,未划分旗界、苏木界。前、中、后三旗依蒙古族习惯则称左中右三翼,故根据各札萨克衙门,镇守隘口的位置,习称前旗为西公旗,中旗为东达公即中公旗,后旗为东公旗。 乌拉特姓氏   自古以来,生息于中国北部蒙古高原的民族很多,他们的语言和生活习俗有同有异。史学家翦伯赞指出:“蒙古族起源于九千年至一万年前的蒙古高原大内海人群中的蒙古语群体。”蒙古族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以不等的规模,不同的名号,活跃于广阔的蒙古高源。随着蒙古民族的形成,作为人们的不同血缘标记的姓氏由简到繁,由偶然到约定俗成以至普遍制度化。   蒙古人的姓氏来源主要有:氏族名称、部落名称、职业名称、山水地名名称、其他民族的名称等等。其中最早的是氏族名称姓氏。   古代突厥波斯文撰写的蒙古史丛书《蒙古诸王朝史纲》一书中记载:公元前七世纪左右,蒙古有九个大汗。第九个大汗额乐时期,常和国族塔塔尔部发生战争,每次额乐大汗胜。为此塔塔尔部和被欺压的邻国联合,长时间作了战斗准备,采用专打败仗的计策,调动额乐大汗离开大本营陷入埋伏圈,最后获全胜。额乐大汗的蒙古军队全军覆没,战争中只逃出额乐大汗的最小的儿子气颜(也作“奇颜”、“奇渥温”)、额乐大汗的最小的弟弟那古思两人。他们逃回到蒙古部落大本营,带上妻儿和本部的人逃到了一座大山前,顺着小道进了山。上了山顶后回头一看连来路也消失了,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