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郑聿及其诗兼谈台湾网络世代的极简写作.docVIP

读郑聿及其诗兼谈台湾网络世代的极简写作.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郑聿及其诗兼谈台湾网络世代的极简写作

读郑聿及其诗兼谈台湾网络世代的极简写作   阅读台湾“80后”诗人,不可忽略“网络”以及衍生的“网络诗人”与读者群的现象。上世纪末,台湾出现网络布告栏(BBS)、互联网,终结了报纸副刊、诗刊编辑的话语霸权,文本与读者的互动走向了自由、去权威、实验且快速的新阶段。从BBS、网络论坛,到部落格(blog)再到facebook(社交网站及软件),网络世界让大量写作者拥有被看见的舞台。读者同时是作者、评论者,亦可以是学者或门外汉。网络群众的写作和评论互动性拓宽了诗学的想象,一方面开拓了诗的定义,一方面开发了无距离的互动行为。网络诗人的未来一般居于网络,直到消失,或以传统出版的方式进入文学视野。而理解台湾“80后”的网络世代诗人,显然无法绕过郑聿。   一   郑聿本名郑建宗(1980-),曾就读于台湾世新大学中文系,大学作品罕见于公开场域。毕业后就读于台湾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不同于其他人游走不同场域(如同时使用论坛与部落格,并在不同的BBS出现)的网络使用习惯,或细心经营粉丝的行为(如创作同题目的作品唱和、与长期追随者互动),郑聿只在部落格发表新作。根据郑聿的说法,他经营部落格的行为,早于明日报新闻台的结束时间(2001)。新作既成,旧作删去,甚至关闭留言功能,拒绝热闹,把部落格当成私领域的他,行为显然有独特的洁癖。他取得硕士学位并退伍后开始担任编辑,尔后才出版第一本正式的诗集《玩具刀》a,收录的作品跨度约有十年。以十年为一代,“80后”可以对应台湾定义的“七年级”(以民国为标准,即出生于1981-1990年)。   我曾参与《台湾七年级新诗金典》b编选流程,有三点观察:第一,以十年一代作为方法有其缺陷。正式出版的时间,直接影响文学能见度,造成资源(如人脉、读者积累、知名度)落差。出版是网络诗人跟文坛作家的模糊分野。作为一个写作时间早、出书却晚的诗人,出版《玩具刀》时郑聿年过三十,晚于更年轻的林禹瑄c(1989-)。他很容易在“六年级”(1971-1980)诗人的前行研究中被忽略,受关注程度可能也落后于“80后”的林达阳(1982-)、罗毓嘉(1985-)、崔舜华(1985-)等人。作为一位“高龄”新人,郑聿自言“我是一个晚熟的人”。不过他的才华没有被埋没,近年的《港澳台:八十后诗人选集》d《两岸诗》e,都选录了他的作品。   第二,《台湾七年级新诗金典》入选十位诗人,其中有八位诗人作品散见PTT网络实业坊(台湾最大的BBS站)poem(诗歌)广告牌,显见网络的文学活动已成为该世代写作者生活的一部分。发表与删改的便利,对群体写作态度带来影响,更有整理困难的问题。“80后”网络诗人追求趣味,主流是游戏与实验。不过交流频繁未必是一件好事,新的技法容易被复制,诗人间也会相互影响。不同风格与技法,对结集出版时寻找一致性并不是一件好事。将出书时间往后推的行为不是单一现象,但像郑聿这样专心打磨自我风格,而在第一本诗集就能表现独特性的写作者并不多。   第三,台湾的“80后”写作者已自“70后”的鲸向海(1976-)、林婉瑜(1977-)、杨佳娴(1978-)处接过“诗坛新生代”的旗帜。写作者很多,是二三十年来的网络诗歌丰收期。将作品结集者不少,出版数量却存在一个极限值。以“70后”而言,诗集突破三本者并不多,仅有如鲸向海五本f、杨佳娴四本g等。“80后”作家则以两本为限,超过者是少数,如叶觅觅(1980-)三本h、罗毓嘉四本i,宋尚纬(1989-)三本!0,廖亮羽(1984-)三本!1等。作为暂时的现象,这个统计数字有待追踪意义。但郑聿的第二本诗集《玻璃》!2很受欢迎,似乎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二   “玩具刀”出处是郑聿的另一个网络笔名。   他在后记《钝器》中,表示很认同作家渡边淳一(1933-2014)“钝感也是一种才能”的概念:“因为一生过分敏锐,活着遭遇,犹如刀剐。”这似乎能够对照他的生命经验。例如郑聿提过一年的国民义务役带来的影响。作为一名文学艺术的硕士毕业生,他的内心敏感细腻,军旅生活却要求他服从纪律、隐藏感受。但这种自觉的“保持迟钝”的状态没有在退伍后结束,新的生活仍在玩具的无害与刀的锋锐间难以拿捏,让玩具刀成为状态的写照。这个概念在诗集中以生活细节与人物为主体展现。   生活的叙述在《玩具刀》中很常见--淡漠的叙事、旁观的角度,是郑聿惯用的姿态。旁观不意味无情,他的情感活动多限于内心,透过叙述外物来展开。这部分的写作,有以他者为起点、排列名词与动作和安排悬念三个特点。自我保护机制,钝感失灵于内心,发生于外在的起点往往是“他者”。对他者的观察并非郑聿所独有,但带来感性的他者,郑聿只作为理性的验证,反复收获“不过如此”的想法。他的入口可以是“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