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疗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毫米波疗法

毫米波療法 毫米波的定義 : 泛指波長為1~10毫米範圍的電波。 傳播速度可達每秒30萬公里。 頻率約在30G~300GHz範圍。 微波(microwave ) 與可見光一樣, 皆為電磁波。 其頻譜範圍介於無線電波與紅外線之間,頻率之數量級約在109 ~ 1012 Hz間,波長之數量級則約10-2 ~ 10 cm。 微波與可見光之傳播速度在真空或空氣中皆為300,000/秒(3 108 m/s)或約186,000哩/秒,在介質中則較慢。 微波為一種非離子化之輻射,攜帶有能量,且其能量通常隨傳播之距離衰減。 毫米波之由來 、 歷史 : 世紀末,物理學家們為了解決傳輸工具的問題,難能可貴的是,它給出了 有線導電波的初步理論,1936年3月美國貝爾宣布波導傳輸實驗成功-微波成為一個熱門話題。 西元1800年,德國科學家赫歇爾利用三棱鏡的分光作用探討光譜的熱效應時,?無意間發現了太陽光中紅光的外側,有一種無法用肉眼看見,但物理性質與光相似的電磁波,於是便將之命名為紅外線。紅外線是屬於電磁波的一種,在光譜上,它的波長大於可見光,是一種具有強熱作用的放射線,是太陽光線中眾多不可見光線中的一種,又稱為紅外熱輻射毫米波是指自由空間波長在1mm到10mm的電磁波,處於微波波段的最高端,具有獨特的物理特性,與生物體相互作用能產生特殊的生物學效應,毫米波技術做為電子學中的一個重要技術領域,近半個世紀以來,在理論和應用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用途涉及到遠端警戒雷達、制導雷達、氣象雷達通信、遙感等多種領域,地位十分重要。其在醫學上的應用理論源自於1962年英國物理學家弗洛理赫的相干振盪理論及其重大發現。 簡單的說:“就是在毫米波段內所產生的振盪頻率與人體的大分子細胞振盪頻率相一至,兩者相互作用其諧振引發的生物學效應使細胞的活躍度及品質明顯提高,從而激發了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活力,使之有效抵禦和抑制體內病毒生長。 這個理論在上世紀80年代引起了俄羅斯醫學專家的注意,他們開發了第一代的毫米波治療儀。該成果一問世即得到了俄羅斯政府的全力支援,先後有1000多家中心醫院開始運用該設備,300多萬人因此受益。緊跟其後美、英、德、新加坡等國家都相繼成立了很高級別的實驗室,開始對毫米波生物學作用及臨床使用進行更加細緻的研究。 西元1800年,德國科學家赫歇爾利用三棱鏡的分光作用探討光譜的熱效應時,?無意間發現了太陽光中紅光的外側,有一種無法用肉眼看見,但物理性質與光相似的電磁波,於是便將之命名為紅外線。 毫米波理論 療法原理 : 紅外線 紅外線實際上就是一種光線,也是一種電磁波,只是它的波長比可見的紅光更長,我們人的肉眼法看得見,但是身體皮膚卻可以感受它的溫熱效應。 紅外線在電磁波的頻譜中,係介於可見光的紅光和俗稱的微波之間。 紅外線分類 科學家們為了研究上的方便,將紅外線劃分為三個波段:波長在0.75微米到3微米間的稱為近紅外線,波長在3到30微米間的為中紅外線,波長在30微米以上的稱為遠紅外線。 工業或醫療應用上的劃分則不太一樣,習慣上把波長3微米以上的均稱為遠紅外線,3微米以下的即是俗稱的紅外或中紅外線。 將它劃分更詳細的如: 波長在0.7到1.5微米的稱近紅外線。 波長在1.5到5微米的稱中紅外線。 波長在5到1000微米的稱為遠紅外線。 波長在1000微米以上和微波段的毫米波重疊處稱為超遠紅外線。 毫米波療法的三大生物學效應: 非熱效應 人體在低功率密度(10m W/cm2)輻射時,人體免疫功能增強,但受照射部位的溫升不會超過0.10C,這是因為毫米波的量子比弱氫鍵能量小兩個數量級,因此低功率毫米波輻射不會有顯著的能量作用,且不會在組織中引起任何破壞。同時,外部來的輻射功率完全是以形成控制信號來影響生物體的資訊傳遞,從而產生免疫學效應。 非熱效應對急性炎症、急性創傷的治療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特別是在24小時內嚴禁熱療的疾病,如燒傷、燙傷、扭傷、割傷等急性創傷。毫米波不受時間的限制,隨時可以治療。 遠位效應 當機體局部皮膚吸收毫米波輻照能量後,產生的生物諧振可以通過皮膚內的神經末梢、各類感受細胞、體液、血管等向機體深處傳導,引起生命體產生全身性的遠位的效應,其機理涉及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宏觀傳導途徑。毫米波的作用強度與機體生物反應效應大小之間呈非線性關係,即外界施加小的能量即可誘導或激勵生物體內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在這一過程中,低強度毫米波的輻照只起到觸發信號的作用,即啟動細胞的放大過程。 時間積累效應 毫米波療法治療一些慢性疾病時,只有在治療一段時間後才可以顯示出明顯的療效。機體吸收的是毫米波的電磁能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