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根及根茎类中药5-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教 案
2007 — 2008 学年 秋 季学期
所在单位 中医药学院
系、教研室 药用植物中药鉴定学教研室
课程名称 中药鉴定学
授课对象 中药学本科2005年级
授课教师 刘 传 明
职 称 讲 师
教材名称 中药鉴定学(李家实主编)
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各论 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定5 授课形式 讲 授 授课时间 2007年11月02日 授课学时 2学时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掌握葛根、甘草、黄芪的来源和性状鉴别特征。
掌握甘草、黄芪的显微构造特征。
掌握人参的来源。 基本内容 葛根、甘草、黄芪、人参 重 点
难 点 重点: 甘草、黄芪的性状鉴别要点。
难点: 黄芪的伪品鉴别。 主要教学
媒 体 多媒体投影仪、药材标本 主 要 外
语 词 汇 Glycyrrhiza uralensis、Astragalus membranaceus 、Panax ginseng
有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主要参考资料:1. 常用中药鉴定大全,张贵君主编,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3
2. 中华本草,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
3.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
4. 中药鉴定学,张贵君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
5. 道地药材图典,王强主编,福建科技出版社,2003 系、教研室
审查意见 课后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豆科():Leguminosae
’
讲授、图片、药材标本
5’
讲授、图片
1’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甘 草
【来源】 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产地】 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目前已有人工栽培。
光果甘草、胀果甘草主产于新疆甘肃等省区。
为喜钙植物,一般野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砂质土壤中。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以春季产者为佳。
一般去除非药用部位后切成长段晒干;亦有将外面红棕色栓皮刮去者,称为“粉甘草”
【性状鉴别】
一、甘草:
1、根呈圆柱形,外皮松紧不等(直径0.6-3cm)。表面红棕、暗棕、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及横长皮孔。两端切面中央稍下陷(有的不明显)。
2、质坚实而重,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有粉性,具明显的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有裂隙。
3、根茎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
4、味甜而特殊。
二、胀果甘草:
根粗壮木质性强,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质坚硬,木纤维多,粉性差,断面多裂隙。(荚果短小,直而肿胀)
三、光果甘草:
外皮大多灰棕色,不甚粗糙,皮孔细小而不明显,裂隙少,纤维性强。(荚果表面光滑无毛)
讲授、图片
2’
讲授、图片、药材标本
13’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显微鉴别】
1、甘草根的横切面:符合正常的双子叶植物次生根的构造。
①木栓层为数列红棕色细胞(粉甘草外皮已除去)。
②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其周围薄壁细胞中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③束间形成层不明显。
④导管常单个或2-3个成群。
⑤射线明显;韧皮部射线常弯曲,有裂隙。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少数细胞含棕色块状物。
2、甘草粉末: 淡黄棕色
①纤维成束,壁厚,晶纤维易察见(含方晶)
②草酸钙方晶:易见
③导管:具缘纹孔,直径较大,稀有网纹。
④淀粉粒:多为单粒,脐点点状,卵圆或椭圆形。
⑤木栓细胞:多角形,红棕色,侧面观为类长方形。
⑥棕色块:形状不一。
【成分】
甘草甜素(三萜类化合物),主要系甘草酸的钾、钙盐,为甘草的甜味成分。
主产区甘草中甘草甜素含量5-11%,甘草次酸含量约3-7%。
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水解后产生的葡萄糖醛酸能与毒物结合,故可解毒。
含量:据有关资料表面,根茎根,皮部中部。
【理化鉴别】
讲授、图片
15’
讲授、图片
3’
讲授、图片
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TLC:见教材P116。斑点用硫酸及香兰醛显色,呈蓝色。
【附注】
同科植物黄甘草、粗毛甘草和云南甘草亦供药用。
黄 芪
【释名】 黄芪原名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来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检验科职业安全防护和职业暴露紧急处理.ppt VIP
- 有机肥料检测报告.docx VIP
- 专题19.5 一次函数的应用【八大题型】(举一反三)(人教版)(解析版).pdf VIP
- (高清版)DG∕TJ 08-2075-2022 管线定向钻进技术标准.docx VIP
- 12J12 河北省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无障碍设施.docx VIP
- 两管理两综合一保护竞赛考试题库-外汇资本项目 .pdf VIP
- 八年级上册数学:专题24 二次根式【八大题型】(举一反三)(北师大版)(解析版).pdf VIP
- 2025年中国四氯化锆项目投资计划书.docx
- 液化石油气钢瓶智能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备案拿地.doc
- 山西省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J12 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无障碍设施.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