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愚公移山》一文中的几个教学问题.docVIP

探究《愚公移山》一文中的几个教学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愚公移山》一文中的几个教学问题.doc

探究《愚公移山》一文中的几个教学问题   【摘要】笔者执教将近二十年,《愚公移山》一文也教了十多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问题角度有了改变,特别是新课改的实行,教学方式的多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学生异向思维的培养,所以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时候有许多的问题在生成。如有人指出愚公应该搬家,搬家比移山更容易;有人说移山是破坏生态,有人说愚公挖隧道更捷径,等等问题在生成。笔者就本文中生成的一些问题作以探究归纳。   【关键词】探究 《愚公移山》 教学 问题   笔者执教将近二十年,《愚公移山》一文也教了十多遍。《愚公移山》一文许多的问题在课堂上争论不休,各抒己见。那么,如何准确探究回答文本中的问题呢?阅读诸多资料后,笔者认为问题的解读要紧扣文本的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分析。现就一些问题探究如下:   一、运用对比、讽刺和衬托的写法,凸现人物性格   运用对比、讽刺和衬托的写法。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地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二、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一个文言倒装句,旨在强调愚公的“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更加加重了否定的语气。   三、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当愚公在移山时,智叟不但不支持,反而以讥笑的态度打击愚公的移山。量愚公不能移走高大的太行、王屋二山。他说:“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原来智叟只看到的是愚公年纪大了,认为移山只是愚公一个的事,仅凭这一点就断然认为愚公不能移山。可见智叟是运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没有看到移山的有生力量。而愚公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移山不是他一个的任务,是子子孙孙的任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再说“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山挖一点少一点,只能减少,不能增加。纵观中国近代历史来看,中国的独立、解放难道仅是一代人、几个人的功劳吗?中国梦的实现靠的是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并非一个人一时的奋斗。社会发展到今天,难道我们还像智叟一样地看待问题吗?难道我们还不需要学习愚公的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吗?   四、愚公为什么对妻子的献疑只回答了一个问题   当愚公准备移山时,召集了家庭民主议事会,会上愚公的妻子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愚公年纪大了,“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对高大的太行王屋二山怎么样呢?二是挖下来的土石运往什么地方呢?文章仅仅回答了第二个问题,把土石运往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第一个问题愚公是不是没有回答?不是,从全文来看,是回答了。是愚公在反驳智叟时暗示出来了。为什么愚公没有直接回答他的妻子呢?笔者认为这是作者有意安排,首先,愚公妻子的第一个问题与智叟提出的问题实质上是一样,只不过是语气、态度不一样。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其次,这样安排文章内容,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