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农村产业发展成效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农村产业发展成效思考

邢市村新农村产业发展成效思考 摘 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而发展特色农业又是区域经济优势选择的结果。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生产力水平获得极大程度的提高,使农业由相对独立的家庭小生产逐步演变成关联性很强的社会化大生产。本文以邢市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种和养产业 规模化 一、邢市村发展特色产业中的障碍及成因 邢市村位于澧水流域南部,辖区15个村民小组,现有总户数508户,总人口2015人,幅员面积1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总面积4200亩,其中水田1500亩,旱地2700亩。湖区面积4000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1100元,全村幅圆面积大,村民居住集中,2011年前该村的种植以传统种粮食为主,主要是:水稻、小麦、棉花为主。该村田多地多湖区多。农民种植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又没有好的价格保障,导致人口大量外流,土地湖区荒芜严重,传统农业难以为继。经过2010年和2011年,在政府的大力帮扶下,该村作为澧南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和产业基础逐步成形,虽然邢市村的产业已具雏形,但产业发展仍任重道远、障碍重重。 其具体表现为: 1、传统观念难以改变,土地流转不畅。村民习惯于家庭承包经营和传统稻麦种植的影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认识不足,一方面不大愿意参与经济作物的种植,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村民不愿意把自己的承包地转包给大户经营。在他们的心里,不种粮食作物就会失去温饱、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生活的依靠。 2、主导产业扩大效应弱。就全村来看,当前200亩的葡萄和草莓种植示范片最具规模和最具影响力,但是没有发挥葡萄和草莓种植的示范效应和扩大效应,形成应有的产业发展氛围。全村200亩的葡萄和草莓种植面积,零星分布在10个组,且大多数是村干部及极少数农户发展起来的。虽然今年种植实现了专业村发展格局,但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都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3、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澧南邢市村的在家人口共982人,其中0-18岁有270人,18-60岁有492人,60岁以上有220人。0-18岁的不是要人照顾,就是在校读书。60岁以上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体弱多病,多无劳动力。18-60岁的人口中主要成员是45-60岁的,他们是最正式的劳动力,但是这部人中又有相当一部分虽然在家,但是却不在家务农,他们多在县城打零工,主要是从事建筑,早出晚归。50岁以上的老人担当起了生产的重任。而这部分从事生产的人员中,几乎都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他们对传统种植倒是能轻车熟路,可是对农业产业化和特色产业的建立可就两眼一抹黑,无法有效满足产业所需劳动力。 4、资金短缺。资金上的短缺制约邢市村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扶持力度不够。尽管今年来,政府对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投入不足仍然影响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资金紧缺,该村没有一条硬化的支路及人行便道,在收挖季节需要大量的人工运输到主干道上,从而大大的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产业发展零星繁杂,该强的没有实实在在加强。同时,农民自身虽有积极性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但同样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乡村发展产业障碍的原因分析 1、群众思想发动不够导致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不高。虽然镇、村都对产业发展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做了很多的宣传,但是对为什么要发展这一产业、怎样发展该产业、怎样市场化运作,群众仍然是不太明了。群众是最现实的经济学家,他们必须明白清楚的看见做这件事的实效,知晓该产业的来龙去脉,他们才愿意投赞成票。就如该村的紫苑种植,开始无人问津,直到村主任带头种植、请来专业人员来现身说法和组织部分群众实地考察,才逐步壮大了种植队伍。 2、经济来源单一导致农民不敢转让土地。一直以来,农民的生活就靠着自己的一点土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养活自己,繁衍后代,土地几乎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他们的命根。直到80年代,人员开始外流打工,他们的经济来源才多了打工收入 。可是随着大量人员的外流和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往家里寄钱越来越少,从事生产的农民经济来源渠道又逐渐封闭起来。他们开始怀疑打工族挣钱的可持续性,他们相信有一天,还是要靠土地来养活自己,因而不敢贸然丢掉自己的那几分地。 3、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差及传统种植效益低导致人员大量外流。种点粮食、棉花卖不出好价钱,等有钱买洗衣机,却没有自来水无法用。种植就以种水稻为例,假设没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亩田除去种子、农药、化肥等开支,人力和耕牛的劳动力不算钱,仅能获取八百余元的收入,要是按当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