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国时期的学校赈灾义演探析.doc
民国时期的学校赈灾义演探析
[摘要]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公益思想的形成和传播,对教育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募捐助贫为主题的赈灾音乐演出在学校逐年增多,也引起报刊媒体与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此类募捐演出的“寓善于乐”特点,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很快成为了宣传社会良知、传递人间温情的重要媒介。同时,赈灾募捐音乐演出以其精彩的音乐表现,又成为向社会推广音乐艺术、普及音乐文化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民国时期,社会灾难,赈灾募捐,学校音乐演出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4-0031-05
民国时期,以募捐济贫为主题的慈善演出在当时颇具影响,而以赈灾音乐会、募捐游艺会等音乐演出最为多见。本文以此为基点,分析学校赈灾音乐活动及其社会贡献。
一、近代社会公益思想对教育界产生影响
19世纪末期的西学东渐大潮,将西方的慈善公益思想和社会救助观念传入中国,这种观念逐渐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救济思想、仁爱思想相融合,促进了中国近代慈善意识的萌芽,也促进了民众社会救助观念的逐步兴盛,影响社会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并随着近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遭遇了连年天灾人祸,许多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国仅短短37年,而灾荒则年年不断。这一时期,因荒灾和战争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惊人地步,有数字统计“至少达到2000万以上”。面对贫困与灾难,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组织慈善募捐活动,参与的群体诸多,有社会绅士、慈善团体、商人团体和教会等。此时,音乐教育界也受到社会救助意识的激发,在各类社会救助活动的带动下,教育界音乐人士经常以举办音乐会、游艺会等音乐演出为主要形式进行赈灾募捐,以自身微薄之力,向受灾民众表达善心和爱意。
音乐会和游艺会都是在清末西风东渐的大潮中进入中国的文化娱乐方式。音乐会多是在演出场馆内(有些情况下也在场馆外举办,如公园、广场“夏季音乐会”等)进行的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活动,而游艺会则除了音乐表演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娱乐内容。相比之下,由于前者多在剧场进行,显得形式较为高雅,专业程度也较高,后者则具有大众化和通俗化的特点,带给社会新的文化气息。在音乐会传入中国的早期,主要是以满足西方人士和上层社会的娱乐休闲生活为目的。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学校的音乐活动也日益活跃,音乐会在后来则不断丰富民众娱乐生活,在进入学校教育和生活娱乐之后,学校音乐活动显现出多种社会功能。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音乐会、游艺会等音乐演出在一些大城市的娱乐生活中不断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民娱乐的结构,并成为社会上层与知识群体追逐时尚的热点,也成为学校展示艺术水平的平台。
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赈灾音乐会,早期多是由西方人士和一些社会人士来举办。此类募捐音乐会以西方音乐艺术表演为核心内容,观赏对象也多为西方驻华人士和社会富裕阶层,演出活动也以这一群体为主,由于音乐演出成为一种有效的募捐助赈方式,很快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引起了教育界音乐人士的积极关注,成为大家向社会展示音乐技艺并表达关切之情的赈灾募捐平台。
在北京的高校中很早就有类似活动,如北京大学的学生音乐团体――北京大学音乐团(1916年学生组建的音乐组组成立不久,就为赈济火灾、水灾受害者举行了义演。后来,还有清华大学军乐队发起“冬赈音乐会”募捐助贫的情况。随着音乐会演出在社会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各界出现了不少举办募捐赈灾音乐会的情况。如1936年10月28日,北平教育文化记者为救助黄河水灾民众举办了赈灾音乐会,音乐会上还有外国音乐家齐尔品的钢琴演出,齐尔品以钢琴演奏来表现琵琶乐曲《敬献与中华》。据笔者翻查民国中期一些报刊资料,如金陵大学就举办了不少音乐会,其中特别醒目的是金陵大学及金陵女子大学联合举行“冬赈音乐会”的消息。这些情况说明,学校的音乐人士关注社会贫困群体,他们每年定期为贫困受难者举办募捐音乐会,以帮助穷人安度寒冬。同时,其他类似的募捐游艺活动也在各地学校兴起,此类演出活动,参与的师生人数更多,活动组织者、表演者和观赏者也更多。学校举办的募捐赈灾演出,有些是在校内进行,还有不少则是与社会上的文化活动相结合。
二、学校募捐赈灾演出活动吸引社会关注
随着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和教育事业的物质条件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在北京和南京两个城市,由于政治中心的地位优势,聚集了较多的政府部门、国家政要与华洋商人等。由此,当地的社会生活与文教娱乐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另外,在上海和天津等较早对外开放的口岸城市中,由于居住着大批带着家眷的外国商人、由各地集聚而来的国内富商等,社会生活中的音乐文化活动也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除了这些大型城市之外,国内还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