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空校”现象的成因和对策.docVIP

浅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空校”现象的成因和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空校”现象的成因和对策.doc

浅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空校”现象的成因和对策   摘 要:多中心治理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义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我国当前出现的农村义务教育“空校”现象。在义务教育治理中各中心之间应保持相对均衡,在城乡二元体制分化的当代中国,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甚是重要。基于多中心治理的理论视阈,并结合我国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我国出现的农村义务教育“空校”现象的具体原因,并结合理论探寻化解这一现象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空校”现象;多中心治理;农村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51―03   一、问题缘起――始于对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的一次调研   1.凉城之行   2008年凉城县“九普”学校共有22所,53个教学点,小学共有312个班,初中109个班。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人数达到17 494人,其中小学人数为11 357人,在县城小学就读的有6 980人,占全县小学人数的61.5%。教职工人数为1 913人,小学教育阶段教职工为1 094人,其中在县城小学任教的教职工为317人,占全县小学教职工人数的29%。这反映了凉城县县城小学人数比农村小学人数多出接近一倍,而农村小学教职工人数是县城小学教职工人数的三倍之多。县城师生比例为1∶23,而农村则是1∶6。部分农村地区师生比甚至达到1∶1,同时也出现某些年级没有学生的现象。①   这一现象不只是在凉城县才出现,而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从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间,全国农村小学减少了一半,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初中减少了六分之一,从6.4万所减少到5.5万所。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一少”、“一多”、“一高”:“一少”,即农村学生数量减少,学龄人口减少。全国6~14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从2000年的2.05亿减少到2010年的1.58亿,减少了4 700多万。“一多”,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增多。全国进城务工人员目前约2.4亿,2010年随迁进城读书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约1 200万。“一高”,即对高质量教育需求提高。农村学校的规模小了,老师就少了,家长担心质量难以保证,也导致了学生向城镇学校流动[1]。   2.学界探讨   一般说来,农村“空校”不外乎学额少,校舍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客观上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合理“裁撤并”学校导致部分校舍闲置外,有相当一部分闲置校舍是由于不当的人为因素造成的[2]。农村小学生源萎缩问题日益凸现,不少学校都出现了人走“楼”空,班额减少的严峻情况,一些学校甚至不得不在举步维艰的窘境中逐步走向撤并。而生源素质的不断下降,则着实给农村小学的办学带来了致命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学校领导如何带领教师走出困境,摆脱生源劣势,对创造农村小学教育的新局面十分重要[3]。学者们大多关注的是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师资、经费以及基础设施等问题,而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恰恰与其相反,生源减少、师资的流失、基础设施的闲置都亟待于解决。   3.“空校”的界定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由于入学新生逐年减少,而其现有的教育资源是根据入学人数最多时配备的,因此导致一些年级人数寥寥,甚至无人入学,农村学校人去楼空,现有的教育资源闲置或浪费,不仅如此,由于人数较少,教师无心教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闲置的教师也会越来越不能胜任原来的岗位,这也加剧了农村骨干教师向城镇的转移。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空校”现象,“空校”现象从根本上威胁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问题探源――导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空校”现象的具体原因   1.农村学龄儿童的逐渐减少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1991年人口出生率为19.7‰,2008年降至12.1‰,17年下降了7.6个千分点,并一直稳定在低水平上。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10‰以下。从2000年开始,年净增人口低于1 000万,中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4]。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成效显著,以及公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优生优育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追求。而适龄儿童的骤减主要表现在农村,由从2000年到2009年,全国小学数由55.36万所减少到28.02万所,减幅达49.39%,在10年中减少的27.34万所小学中有83.58%是单纯的农村小学[5]。由于农村学校入学新生逐年减少,从而导致农村学校人去楼空,现有的教育资源闲置或浪费。不仅如此,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也日趋不平衡。   2.教育资源生产与提供的不合理   首先,资金不足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困难。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