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讲理就好(二)—打开科学书
如何協助孩子提升抗壓力與挫折力 鎮北國小 詹翔霖 97/10/29 名人也曾遭受打擊 名人也曾遭落挫折 台南一中畢業、 大學聯考落榜二次、 曾經不得志沒有工作, 在家當家庭煮夫六年 , 最後成為台灣之光,國際大導演。 什麼是『挫折』?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 只有成為處理課題專家 才可能成為生命的贏家 父親很為他的小孩苦惱,都已經五、六歲了,一點男子氣概都沒有。 他去拜訪一位禪師,請求這位禪師幫他訓練他的小孩。 禪師說:「你把小孩留在我這邊三個月,這三個月你都不可以來看他。 三個月後,我一定可以把你的小孩訓練成一個真正的男人。」 三個月後,小孩的父親來接回小孩。 禪師安排了一場空手道比賽來向父親展示這三個月的訓練成果。 被安排與小孩對打的是空手道的教練,教練一出手,這小孩便應聲倒地。 但是小孩才剛倒地便立刻又站起來接受挑戰。 倒下去又站起來,如此來來回回總共六次。 禪師問父親:「你覺得你小孩的表現夠不夠男子氣概?」 「我簡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來這裡受訓三個月,我所看到的結果是他這麼不經打,被人一打就倒。」父親回答。 禪師說:「我很遺憾你只看到表面的勝負。你有沒有看到你兒子那種倒下 去立刻又站起來的勇氣及毅力?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氣概。」 幫助他去經驗挫折 消極的感受有時是必要的 人生必須要有某些痛苦,而有些父母就從來不讓孩子有痛苦 我們必須容許自己的孩子可以受苦,可以很難過,也可以讓他接受挫折好好地哭一哭 做錯事情沒有好沒有壞 小孩子必須從錯做到對,重點是錯了以後,我們要如何去陪伴這個孩子,要如何去跟他說話 當孩子碰到挫折的時候,不是一股勁兒的幫他把挫折挪開,而是要幫忙他如何去體會這個挫折,經驗這個挫折,才能夠幫忙他通過自己不好的情緒,去出一條新路來 好父母應避免父母最常犯的十大錯誤 過度關照 過度安排 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只關心學業,忽視其他生活能力的培養 用「買」來滿足孩子 完美主義 害怕輸在起跑點 負面的言語太多 透過孩子活出自己 忘了享受做父母的樂趣 何謂正面思考 遇到挑戰或挫折,時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找出方法正面迎接挑戰 反之,負面思考就是一遇到挫折就被負面情緒打敗,而責怪自己、環境,最後選擇退縮、放棄或報復。 培養孩子正面思考能力 一、接納孩子的天生特質孕育安全感 被接納的孩子,了解自己有那些改變生活能力,不會太專注於自己無法控制的事物。 培養孩子正面思考能力 二、深入了解孩子處理挫折的反應,建立正面邏輯,有些孩子天生完美主義者,無法面對錯誤,有些反之;唯有用心觀察,你才能知道孩子面對困擾的情緒是什麼?該如何引導?而非限制。 培養孩子正面思考能力 三、營造正向思考的閱讀環境,引導好的價值觀 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強調:『挑選正面思考的童書,可為孩子累積光明的能量,當他碰上黑暗與困難時,才會有光有熱,朝著我要怎麼努力解決的方向前進』 培養孩子正面思考能力 四、當個魅力成人,助孩子累積樂觀能量 所謂魅力成人,就是可與孩子溝通,讓孩子知道「我相信你, 我會站在你這邊」,可以藉著『魅力成人』的關心累積樂觀堅韌的能量 挫折忍受力 當家長給小孩最大的期望是什麼?是快樂、好成績、生活滿意?還是友誼穩固,家長檢示自己的教養目標時發現,實現這些目標真的必要仰賴小孩具備的內在力,妥善處理日常生活各種挑戰。這種適應、並自覺足以克服挑戰的能力。 挫折忍受力含有 被處理緊張壓力 適應日常的挑戰 從失望、困境及創傷中復原 發展出並且明確且場合實際目標,解決問題 與他人相處,尊重自己及他人 改變和孩子的相處方式 如果要培養愈挫愈勇的小孩,不該花費精力改變週遭世界,而應從改變和小孩的相處方式。 當小孩如果面對挑戰時,如果父母適時的協助,會讓他更有自信。 挫折忍受力的培養 整個教育歷程的核心,有了這個信念,就能找出一套與小孩互動的指導原則,強化他們粹勵奮發的能力、細心、信心、決心和同理心接迎接生命諸多的挑戰。 教養每個小孩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並不是踏出社會前才學習。 有同理心 同理心是任何人際關係的基礎 同理心並不是意味認同小孩所做的每件事,而是代表努力欣賞並接納小孩的觀點 如果對小孩失望,感到挫折、憤恕、厭煩時,就很難小孩有同理心,這種負面的感受出現。即使是一種向諄諄教誨的家長,都會無法培養子女的挫折忍受力的言行。 同理心的培養 家長可由某些問題的促進同理心引導 我希望子女如何描述我? 我的小孩實際上如何描述我?跟我的望距離多遠? 當我跟小孩談話時,我的舉止讓他們非常的樂意與答應我嗎? 我別人用我對我小孩說話的方或跟我說話嗎? 有效溝通並積極聆聽 與小孩有效的溝通,還包含了積極聆聽,了解並接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