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分配和政府等态度因素
香港人對貧富差距的觀感與政策取向 王卓祺 尹寶珊 香港亞太研究所二十周年論壇從社經指標看香港社會變遷 香港中文大學?2011年5月24日 * 前言 人類歷史經驗平均主義(共產主義)或貧富差距過於懸殊均不可取及有不良效果(World Bank, 2005; OECD, 2008)。 過去20年,全世界收入差距擴大和相對貧窮惡化的趨勢(OECD, 2008; World Bank, 2011), 而不是平均主義。 香港的情況亦然。稅前及福利轉移前的堅尼系數在1986、1991、1996、2001及2006年的數值,分別為 0.453、0.476、0.518、0.525及0.533(政府統計處, 1997:57, 2007:77),成為已發展國家中貧富懸殊最嚴重的社會。 * 社會對收入差距的認知觀點和規範取向雖缺乏共識,政府和政黨在制訂政策時,必須尋求分配和公平上的有效平衡,以極大化各社會階層的支持(Svallfors, 2004)。 香港市民對貧富差距究竟有甚麼看法和政策取向? 有學者强調對收入不均的主觀觀感,比收入不均的客觀狀況更為重要(Hadler, 2005); 對收入不均的容忍度, 已成為政府考量介入再分配的關鍵因素(Lübker, 2005)。 * 研究重點 民眾對貧富差距的嚴重程度評估、公平程度評價和風險評估; 民眾對紓解貧富懸殊問題的政策取向和承擔意願; 影響貧富差距觀感、政策取向和承擔意願的個人因素,關注點是個人的社經結構位置、社會分層感受,以及對貧窮成因、再分配和政府等態度因素,如何影響其貧富差距觀感、政策取向和承擔意願。 本文旨在根據貫時性的民意調查數據,勾勒在過去20多年急遽變遷的客觀環境下,香港民眾對本土社會貧富差距的觀感,以及相關政策取向的演變,研究重點包括: * 研究資料與變項測量 香港社會指標調查系列於1990、1995、1997、1999、2001、2004和2006年進行的七次入戶調查; 香港公民政治調查系列於2009年進行的入戶調查,和於2009和2011年進行的兩次電話調查。 民意數據取自兩個由香港亞太研究所進行的全港調查系列: * 研究結果:一、對貧富差距的觀感與變化 * * 貧富差距的趨勢 0 ? * * 二、紓解貧富懸殊問題的政策取向與承擔意願 * 三、影響貧富差距觀感、政策取向與承擔意願的個人因素 結構位置論(structural position thesis)強調個人的觀感與其社經位置密切相關,自利心和扭曲的認知是連繫兩者的重要機制 (Gijsberts, 2002:271-72)。 主流意識形態論(dominant ideology thesis)主張個人的觀感受其身處社會有關社會分層的主流價值影響(Hadler, 2005:135-36)。 反映論(reflection thesis)認爲個人的觀感是對現實世界客觀狀況的反映( Homans, 1974:249-50)。 其他理論:個人的社會分層經歷和預期;時代精神(zeitgeist)的轉變(Kreidl, 2000:157-59)。 影響貧富差距認知和評價的個人因素: * 古典政治經濟學取向(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或理性選擇取向(rational-choice approach)假定個人既明白自己的經濟狀況和再分配政策對自己的影響,會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Kelly and Enns, 2010) 。 政治社會學取向(political sociology approach)強調個人價值判斷對再分配政策取向的影響,如認為貧富不均不合乎社會公義、貧窮非個人因素所致,便較傾向支持再分配政策(Lübker, 2007:121-24)。 理性學習理論(rational-learning theory)提出社會流動經驗和預期對再分配政策取向的影響,上向流動的經驗和預期令人更相信個人努力的重要性(Piketty, 1995)。 影響再分配政策取向的個人因素方面︰ * * * * 總結及討論:政府的政策選擇 對貧富差距的觀感與風險評估: 民眾對收入分配的模式有高度的「問題感」,亦傾向認為收入分配不公。 民眾對貧富差距的觀感受客觀環境影響。 風險的分配不一定平均,政府政策,既要針對個別社群,亦要顧及全港市民;四成民眾親身感受到貧富差距的負面影響,這比例不低,亦高於自覺沒有影響者,政府如能積極回應,應有助提升其認受性;貧富懸殊問題嚴重,但香港人對貧富差距的容忍度甚高,這是社會穩定的基礎。 * 政府的處理責任與表現評價: 對處理貧富懸殊問題的責任分配有一定共識:政府的責任遠高於市民。當民眾拒絕接受收入分配的模式時,矛頭有很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