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立克次氏体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一、支原体 二、立克次氏体 三、衣原体 四、古生菌 一、枝原体(mycoplasma) 许多种类是人和动物的致病菌,有些腐生种类生活在污水、土壤或堆肥中,少数种类可污染实验室的组织培养物。 枝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是整个生物界中能独立营养的最小生物。 因不含有细胞壁,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往往呈分枝的丝状体,故称之为枝原体。 1)无细胞壁,G-,细胞形态多变;对渗透压较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青霉素)和溶菌酶不敏感、对抑制蛋白质的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和破坏含甾体的细胞膜结构的抗生素敏感 2)个体很小, 直径一般150-300nm,多数为250nm,光镜下勉强可见。 6)可进行人工培养,但营养要求苛刻(酵母膏、血清、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培养基)。 3)细胞膜含甾醇,比其他原核生物的膜更坚韧。 4)菌落微小,呈典型的“油煎荷包蛋”形状; 特点 5)以二分裂和出芽方式繁殖 7)多数能以糖类作能源,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进行氧化型或发酵型产能代谢。 枝原体 二、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H.T.Ricketts 1909年, 首次发现斑疹伤寒的 病原体,并因研究此 病而牺牲,1916年人 们以他的名字命名 这类病原体作为纪念。 立克次氏体可使人患斑疹伤寒、恙虫热或Q热等传染病,病原往往由虱、蚤、蜱、螨等节肢动物所携带。立克次氏体一般寄生在它们的消化道上皮细胞中,因此,在这类节肢动物的粪便中常有大量立克次氏体存在,当人体受到虱等的叮咬时,它们乘机排粪于皮肤上。在人随便抓痒之际,虱粪中的立克次氏体便从伤口乘虚进入血液。立克次氏体的致病机制主要是在宿主血液中大量增殖,同时也与它们的内毒素有关,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立克次氏体有普氏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和恙虫病立克次氏体。 主要以节肢动物(虱、蜱、 螨等)为媒介,寄生在它们的消化道表皮细胞中,然后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和排泄物传播给人和其他动物. 特点: ①细胞大小一般为0.3~0.6 × 0.8~2μm,因此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② 细胞形态多变,自杆状至球状、双球状或丝状等; ③ 有细胞壁,呈革兰氏阴性反应; ④ 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寄生(个别例外),其宿主一般为虱、蚤、蜱、螨等节肢动物,并可传至人或其他脊椎动物(如啮齿动物); ⑤ 以二等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⑥ 对四环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⑦ 有不够完整的产能代谢途径,大多只能利用谷氨酸产能而不能利用葡萄糖产能; ⑧ 一般可用鸡胚、敏感动物或合适的组织培养物来培养立克次氏体; ⑨ 对热敏感,一般在56℃以上经30min即可杀死。 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寄生的小型革兰氏阴性原核生物。 三、衣原体(Chlamydia) 1907年,两个捷克学者在患沙眼的人结膜细胞内发现了包涵体,当时他们误认为它由“支原虫”引起。后来,许多学者认为在沙眼包涵体内不存在“衣原虫”,而是“大型病毒”的集落。 1956年,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及其助手张晓楼等人在国际上首次分离到沙眼的病原体。直至60年代,由于它们具有滤过性、专性细胞内寄生和能形成包涵体,因此,这类沙眼病原体仍被称作“大型病毒”或“巴德松体”。 1970年,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沙眼及有关疾病的国际会议上,才正式把这类病原微生物称作衣原体。 汤非凡教授 1897-1958 1956年,汤飞凡教授等自沙眼中分离到病原体后才逐步证明衣原体是一类特殊的具细胞结构的生物。 沙眼 眼---眼,眼---手---眼: 沙眼亚种A、B、Ba和C血清型 感染眼结膜上皮细胞→增殖,包涵体→局部炎症→早期流泪、有粘液脓性分泌物、结膜充血及滤泡增生→后期结膜瘢痕、眼睑内翻、倒睫以及角膜血管翳引起的角膜损害→影响视力或致盲 包涵体 易感细胞内含繁殖的始体和子代原体的空泡 生活史(需48h) 宿主细胞破裂, 释放出的原体 则感染新的细 胞。 具有感染性的原 体通过胞饮作用 进入宿主细胞, 被宿主细胞膜包 围形成空泡。 原体逐渐增大成为始体. 始体无感染性,但能在空 泡中以二分裂方式反复 繁殖,形成大量新的原体, 积聚于细胞质内成为各种 形状的包涵体。 1977年,Carl Woese以16S rRNA序列比较为依据,提出的独立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之外的生命的第三种形式 在分类地位上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并列为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