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语文衔接知识2初升高文衔接知识2初升高语文衔接知识2初升高语文衔接知识2.doc

初升高语文衔接知识2初升高文衔接知识2初升高语文衔接知识2初升高语文衔接知识2.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升高语文衔接知识2初升高文衔接知识2初升高语文衔接知识2初升高语文衔接知识2

初升高语文衔接知识第2讲 古文学法指导 我个人认为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应作为一个重点。从应试角度看,近两年高考试卷中文言文比例明显加大,150分的试卷,文言文占去近30分,约五分之一的比例,若不算写作的60分,那么文言文就占到基础卷的三分之一了。比重不可谓不小;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角度看,从了解祖国优秀文化传统角度看,文言文都功不可没。 而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难点之一就体现在文言文上。一方面是由于高一教材所选的文章多为先秦散文,难度较大,知识点较多;另一方面,学生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学习程度不齐,了解不够系统。当然这与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不一致,导致不少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不够重视也有相当关系,但这一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在本文中我想谈谈在高中起始年级学生如何尽快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作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文言文在学生眼中是艰涩难懂的。所以学生首先就有一种畏难情绪。那么,如何打消畏难情绪,让自己乐学、爱学文言文呢? 第一,理清语法关系利用语法知识解决长句、难句: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个非常薄弱的环节,这与中、高考的考纲中明确提出不单独考察语法知识有直接关系,因为不考,所以老师们在教学中就淡化语法知识,或干脆不教语法,这样导致学生语法概念混乱,分不清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甚至与英语语法混淆,在汉语学习中出现表语、宾语补足语等概念,在分析句子时搞得一塌糊涂。我个人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还是要占一席之地的,虽然不必搞得太复杂,但基本概念,基本的分析方法学生还是要掌握的。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一些难句、长句通过语法知识来解决既直观又方便,更主要的是规范。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不少同学在翻译此句时,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有什么不同,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译后自己读读也觉得别扭,但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划分成分后,学生立刻发现问题出在“于”的宾语上,“于”的宾语应为“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而不是学生翻译时译到“刺人而杀之”就认为这一分句到此结束,而实际上本句并非复句,而是一句复杂的单句,可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有什么不同?”学生之所以出问题,正是语法结构不清,瞻前不顾后造成的。 又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一句,在理解时学生首先找出谓语“疾”(痛恨之意),再找出它的宾语“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个宾语又比较复杂,“夫”是指示代词,“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转折关系短语,搞清了他们之间的语法关系,再去理解和翻译这个句子就容易多了。 第二,充分理解古代文化常识,重在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善用《读本》 宾语前置 (一)动词后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如: “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庄子 秋水》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 《鸿门宴》 3.“之”为提宾标志 “何——之有”句式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 秋水》 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 “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 》 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 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语)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xiongxchun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