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书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书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书评 齐弋博 内容摘要:《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是瞿同祖先生的作品,该书以中国古代社会风俗和法律这两个点的相互关系来说明中国法律的主要特征,文中介绍家族、婚姻、阶级和宗教巫术。有纵向的分析也有横向的比较,如同在这段历史上打出一个网格,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史的视角 风俗伦理 父权 法律特权 法律儒家化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是瞿同祖根据其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的中国法制史和社会史讲稿改写的,初版于1947年。后由作者加以修改补充,译成英文,于1961年在国外出版,1981年作者又应中华书局的要求对原书作了某些修改,再次印刷出版。本书一共有六章,前面有一个导论,后面有一个结论,书的最后还附有《中国法律之儒家化》一文。 作者在导论中便提出,本书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作者认为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制度、社会规范之一。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任何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而制定的,如此一来,只有充分的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二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这个法律所着重维护的制度和社会秩序。 本书前两章讨论家族、婚姻,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首先对“家族”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书中讲中国的家族是父系的,以父亲而论,则凡是同一始祖的男系后裔都属于同一宗族团体,概为族人。一般情况下,家、族应区别理解,家为一经济单位,为一共同生活团体;族为家的综合体,为一血源单位。继而由家族谈到家长权。’“子孙违犯父的意志,不尊约束,父亲自可行使权力加以惩责。社会上承认父亲这种权力,从法律的观点来看,则才说他的权力是法律所给予的”。由此可见在社会和法律都承认家长或族长权力的时代,家族是最初的司法机构。作者以家族主义的观点,对中国的封建法律规定的亲属间犯罪的几种主要形式,如杀伤、奸非、盗窃等,作了分析,并对司法审判中的几种例外情况,如亲属相隐、代为受刑以及缓刑免刑等的原因沿革作了细微的阐释。 婚姻关系成为联结着一个个长幼有序的家庭之间的纽带,“婚姻者和两姓之好”建立在两姓关系之上的婚姻制度昭示着代表家族之间的结合关系。无论婚姻关系的缔结还是解除,其核心问题都是家族利益。婚姻关系联结了不同的家族,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以父权为核心的家族等级制度结构中,一个家族与其妻族的关系以及疏薄,婚姻关系更多的是在社会意义而非法律意义上影响两个家族的关系。婚姻中较有意义的或许是妻的地位问题,在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妻虽有“与己其者”之名义上的平等地位,实际上还是隶属于夫的权威。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仅为家族的附属品,出嫁之女,出嫁之前从与父,出嫁之后从与夫,断无多少权力可言。而妾的地位更是卑微。“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妾并非家族成员,故非“两姓之好”。女子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可见一斑。 跳出以血源关系为核心的家族和婚姻的藩篱,阶级便成为在社会层面上划分等级秩序的标准。家族内部划分长幼有序的标尺扩张到整个社会,便成为尊卑有别的砝码。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细化至饮食、衣饰、房舍、车马均可以以法律作出强制规定。阶级间通婚成为禁忌,以维护血统的纯正和阶级的尊卑。法律针对不同的阶级作出了区别性的规定,亦有一根体现阶级间差序格局的数列蜿蜒而下,精准地针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作出度量。 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一些封建思想,如宗教巫术等。在我们现在看来荒谬可笑,但是在当时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晓得神判法是人们在不能利用自己的智力搜索犯罪证据或迫使嫌犯吐露实情时,不得不仰赖于神的一种方法,世界各国都经历了有神判向刑诉的变迁,其产生并适用便必定有适合其生存的土壤,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法律,这些制度和法律既是为了适应这个社会,同时也是演变发展的结果,制度和法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一定是最适合当时需要的。 作者还以相当大的篇幅,从生活方式、婚丧祭祀、法律特权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社会各阶层作了深刻的剖析,并从礼与法、德与刑和以礼入法几个角度阐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相互影响以及中国法律逐步走向儒家化的过程,揭示了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法律中的深远影响。 一、特色理论 (一)、独特的视角和理论方法 所谓社会史的视角就是把着眼点放在整体而非个体之上,即使它偶尔涉及个体,也是将其视为社会现象或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来研究的。作者文中所提到的问题大多为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举出的事例或者公文资料也是为此提供事实证据。在体例安排上,采取独特的专题式撰写方式,将法律和社会结合起来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