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德里安的鸭子德国IV号驱逐坦克.doc
古德里安的鸭子德国IV号驱逐坦克
二战中的德国IV号驱逐坦克(坦克歼击车)拥有“古德里安的鸭子”这样一个奇怪的别称,尽管和“闪击英雄”的大名挂上了钩,但这个外号完全没有褒扬的意味。别称的得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古德里安本人对这种占用了IV号坦克生产资源的武器持相当抵触的立场,二是IV号驱逐坦克头重脚轻行驶起来有摇晃之感。虽然如此,作为德军装备的第一种带有全封闭战斗室的自行反坦克炮,IV号驱逐坦克以其出色的火力和防护力,为苦于两线作战的德军地面部队注入了抵抗的活力。
让反坦克炮跑起来
严格来说,通常所说的IV号驱逐坦克在德军的装备谱系里包括两个子型,一是IV号驱逐坦克(Jagdpanzer IV),车辆制式编号Sd.Kfz.162;二是IV号驱逐坦克/70型(Panzer IV/70),车辆制式编号Sd.Kfz.162/1。两者的结构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安装的火炮不同,而后者根据生产厂家的不同还分为(V)型和(A)型。在二战后期引发军史爱好者极大兴趣的德国驱逐坦克家族,正是由这种武器为发端的。
在二战前期,德国反坦克部队的装备主要是由轮式或半履带式车辆牵引的反坦克炮,在德军入侵苏联之前,牵引式反坦克炮尽管暴露了不少弊端,但总体上还是够用的。反坦克部队所受到的真正冲击来自苏联战场,“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苏军的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展现出了令德国人吃惊的战斗力和生存力,德军惯用的37毫米和50毫米口径牵引式反坦克炮全然沦为“敲门砖”,而作为主力坦克型号的III号和配有短身管火炮的IV号坦克也无法与苏联坦克有效对抗,德国人所面临的情况可以用“反坦克危机”来形容。
德国装备部门最初的反应就是以现成的装甲车辆底盘为基础,加上高初速武器紧急开发出自行反坦克炮。这一领域的最初作品是由过时的I号坦克底盘搭载捷克制47毫米L/43.4反坦克炮而成的I号自行反坦克炮,这种负载过大、行动笨拙、防护薄弱、车体过高的自行火炮有诸多不足,但至少指出了由过时坦克底盘加载大口径反坦克炮这一武器研发方向。
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分别以II号坦克和捷克制38(t)坦克底盘开发而来的“黄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它们的第一个特点是和I号自行反坦克炮一样只配备了敞开式战斗室,另一个特点是都以缴获自苏军手中的76.2毫米反坦克炮为主要武器。
当然,德国军工厂正在制造足以有效击败T-34的新型反坦克炮,那就是PaK 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差不多就在第一批“黄鼠狼”匆忙下线之际开始交付作战部队之际问世。这是德国第一种能够克服“反坦克危机”的反坦克炮,有关方面自然迅速产生了把这种牵引式火炮变成自行反坦克炮的想法,于是催生出了后期型的“黄鼠狼”II型和“黄鼠狼”III型。
在此基础上,德国人又研发了更大号的反坦克武器,那就是在IV号坦克底盘上搭载88毫米反坦克炮而成的“犀角”自行反坦克炮,它和之前的几种同类武器如出一辙,仍然采取敞开式战斗室。
以“犀角”和“黄鼠狼”为代表的自行反坦克炮填补了德国反坦克部队的装备空白,它们的杀伤力非常可观,可是存在致命的通病:敞开式战斗室让车组乘员暴露于可怕的战场环境中,而过高的车体轮廓令其在战场上往往成为明显的标靶。
这时,一种本不是为反坦克而打造的武器,却清楚地昭示出了未来德国反坦克部队的装备方向,这就是定位为步兵近距离支援车辆的、拥有封闭式战斗室的III号突击炮。由于III号突击炮在对付碉堡等固定目标时颇为有效的StuK 37型L/24短身管75毫米火炮同样在T-34和KV-1面前暴露了短板,因此希特勒先是在1941年9月下令将其换成初速更高的L/43同口径主炮,接着又从1942年起逐步更换成PaK 39型L/48 75毫米反坦克炮。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的III号突击炮就这样成了苏联坦克的临时对抗者,原因就在于它实现了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的较理想组合。
有鉴于此,德国陆军武器局从1943年起开始寻求一种新型的自行反坦克武器,要求其具有低矮的外廓,配备75毫米反坦克炮,具有足以保护乘员的封闭式战斗室。III号突击炮自然是最现成的改装平台,不过工程师们很快就发现以突击炮为基础改制新型自行反坦克炮很不容易,更理想的做法乃是用另外的坦克底盘来另起炉灶。
谁设计谁制造
承接了开发任务的是位于萨克森州普劳恩的沃马格公司,设计团队决定以值得信赖的IV号坦克为开发平台,保留其发动机、传动装置和行动装置,打造全新的封闭战斗室搭载75毫米火炮用于反坦克作战,这一项目暂时被命名为“新型突击炮”(neu Sturmgeschütz)。
除了IV号坦克,当时仍有其它的坦克底盘可以选择。捷克制的38(t)坦克在改制成“黄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的过程中证明了其可靠性,而且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