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29锚索基本试验.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K29锚索基本试验

福建省龙岩至长汀(闽赣界)高速公路 A6合同段K29+200~+345右边坡预应力锚索 基 本 试 验 报 告 唐山路桥建设总公司龙长高速公路A6合同段(项目部盖章) 2006年 月 日 福建省龙岩至长汀(闽赣界)高速公路A6合同段 K29+200~+345右边坡预应力锚索基本试验报告 一 前言: 该边坡为类土质边坡:上部残积粘性土层厚约4~6米,全风化土层厚度14~18米;其下为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厚度约4~7米;下伏弱~微风化花岗岩。因坡体较陡,地质条件较差,花岗岩岩体风化剧烈,地下水较为发育,边坡稳定性差。该边坡加固措施为; 在边坡第一级K29+260~+300段设置顶宽2米的路堑挡墙进行支挡,K29+240~+260段与K29+300~+320段设置顶宽1米加厚护面墙; 在边坡第二级K29+243~+300段与第三级K29+251~+292段设置交错预应力锚索框架加固,框架宽8m,交错间距8m,设4孔锚索。其中第二级框架上排锚索长20m,下排锚索长18m,锚固段均为8m,单孔设计拉力700KN。第三级框架上排锚索长24m,下排锚索长22m,锚固段均为10m,单孔设计拉力700KN。框架内镀锌网植草或培土植草防护。 二 试验目的 ⑴确定该边坡地层锚索的极限承载力和安全系数; ⑵揭示在该地层条件下影响锚索锚固力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影响 程度; ⑶检验锚索工程的施工工艺; ⑷校核设计参数,为高边坡锚固工程的动态设计提供有关参数 确保锚固工程的安全、经济、合理。 三 试验依据 ⑴《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程》(GB50086-2001); ⑵《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22:90); ⑶《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⑷福建省《不良地质路段路堑边坡防护加固工程施工实施细则》 (试行); 《龙岩至长汀(闽赣界)高速公路A6合同段施工设计图》 四 试验方案 按设计要求步设基本实验孔,孔位由业主、监理和设计代表根据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原则确定。该工点共步设3个试验孔,其中试1﹟(S-1)设计锚孔深度20m,锚固段长8m;试 2﹟(S-2)设计锚孔深度20m,锚固段长6m ,试 3﹟(S-3)设计锚孔深度20m,锚固段长6m 。 五 基本试验 ⑴按照设计文件,在指定的基本试验孔位置进行搭设平台、钻机就位,接通风管、电路,然后采用干钻法进行钻孔并记录详细的地质资料。钻孔完成后,反复回钻3~5次,确保孔底无渣。 ⑵锚索采用6根φ15.24mm低松弛无黏结钢铰线,强度级别为1860Mpa 。锚索编束前,确保每根钢铰线顺直,不扭不叉,排列均匀,严格按设计尺寸制作。钢铰线采用机械切割。锚索顶端接装导向帽,以便下锚顺利;锚索体每1.0m设置一个对中支架。注浆管捆扎在锚索体中间,直到导向帽位置。 锚孔注浆采用孔底反浆方式注浆,现场作好施工记录。 采用压力分散型锚索,锚索编束由多单元锚索组成,每个单元锚索分别由两根等长无黏结钢铰线内锚于钢质承载体组成,钢铰线通过特制的挤压套和挤压簧对称的锚固于钢质承载体上,单根的连接强度大于200KN。钢质承载体采用45号钢材加工制作,其厚度不小于20mm 。对于压力分散型锚索的锚固段,不设紧箍环。每单元钢铰线用不同颜色做标记。 ⑶对下完锚索的钻孔注浆完成后及时制作试验锚墩。 ⑷试验张拉设备采用YCW150型千斤顶、油压表、ZB4-500型高压油泵、高压油管、以及相关变形测量系统和固定设施,上述设备已由国家认可的计量单位率定。张拉前按率定曲线计算出与张拉荷载对应的油表读数。 ⑸循环张拉: ⅰ预张拉,将锚索张拉至预张拉荷载(15%A×fpuk),然后松开; ⅱ按照循环加、卸荷法张拉,直至破坏。 ⑹读数记录:基本试验的最大试验荷载取锚筋体承载力标准值的0.8倍,循环加、卸荷等级与位移观测间隔时间详见表01。 表01 循环加、卸荷等级与位移观测间隔时间表 第一循环 10%(20%) 30% 30% 10%(20%) 第二循环 10%(20%) 30% 50% 30% 10%(20%) 第三循环 10%(20%) 30% 50% 70% 50% 30% 10%(20%) 第四循环 10%(20%) 30% 50% 70% 80% 70% 50% 30% 10%(20%) 第五循环 10%(20%) 30% 50% 80% 90% 80% 50% 30% 10%(20%) 第六循环 10%(20%) 30% 50% 90% 100% 90% 50% 30% 10%(20%) 观测时间(min) 5 5 5 5 10 5 5 5 5 每次加荷后至少观测5min,在观测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