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生生命意义观之探讨-国立彰化师范大学
大學生生命意義觀之探討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吳秀碧 教授
賀孝銘 副教授
羅崇誠 研究助理
第一章 背景、動機與目的
美國研究死亡學的學者早已發現,經濟活動直接和間接地會影響到人對於死亡的探度與對生命的看法。工商經濟活動的高度化是直接和間接造成人們產生迴避死亡的態度,並扭曲生命意義的重要因素(Despelder Strickland,1992)。台灣自民國六十年代迅速工商化之後,人對於生命與死亡的態度與知覺(perception)也逐漸變得與傳統有別。 加以近幾年來,台灣經歷百年僅有的九二一大地震,以及亞洲金融風暴後隨之而起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再加上中國大陸新經濟體的崛起,致使台灣的業界在市場趨勢與及經濟考量之下亦不得不移往中國進行投資。國內亦遭逢近十幾年來的高失業率,民國九十年全台單月平均最高失業率已達5.33%(經濟部, 2001)。這些現實的經濟因素,更是雪上加霜般地影響人對於生命與生活的看法。
因經濟困境而走上滅絕之路的新聞時有所聞。暫且不論媒體的驚悚報導取向,,根據艾立克森(Erickson1968)(Erickson,1968)Identity Crisis) ,亦印證了此一發展時期台灣大學生所可能會面臨的困境。在這價值觀建構期間,如何引導他們對生命議題更深入的探討,以刺激其對生命意義的覺知與體悟,進而充實其生命意義感便顯得十分重要。
就文化因素對個體的影響而論,社會愈複雜,個人dependence)以及可塑性(plasticity)。現今高度工商化與全球化的時代,社會型態日趨複雜化,其中的文化差異更可能加促使人類的幼稚期向後延伸,在成人期之前的大學時期,個人的可塑性與依賴性亦相對地變高與加深。因而,在面臨生死經驗匱乏與生命意義感之議題上,協助大學生對生死相關議題的認知、學習與理解,以深化其對生死問題感受並增加情境處置的成熟度更形迫切。
再則,致使個體自我終止生命的原因雖多,然而,由諮商實務工作的經驗分析,有自殺傾向者或是自殺未遂個案多牽涉到生命意義感的缺乏,或是人際關係連結的斷裂(如喪親),或是生存條件的剝奪(如經濟困境、身患絕症等。適時適當之心理輔導與精神調適,如何消弭自殺之消極念頭,殊值重視。
對於生命意義的內容闡述各家分紜,茲就近代心理學
生命意義之定義
弗洛姆認為人應該以生活創造力來使自己的生命富有意義,並運用理智與愛的力量來為自己做最完全的發揮(引自Rainer,1995)。而馬斯洛則認為人是透過自我實現來體驗人生的意義,而一個能自我成長的人,能應用其創造力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並同時將自己帶進高峰的體驗中(引自Lowry, 1973)。羅洛梅(May,1953)意義感的獲得是以個體為中心而創造出自我的最高價值,並且能夠體認到自己的意向,以及感受到自己有自由意志去做抉擇與愛的力量。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克 (Frankl,1963)認為人生的意義是展現在回應現實生活中隨處所預見的狀況,並且尋找與實踐自己所獨一無二的生活使命,進而藉此讓自我經歷其終極意義。根據耶洛姆在其作品中的分析,定義主要將生命意義分為二種概念性的意義: 宇宙性意義(Cosmic meaning):以及世俗化意義(Terrestrial meaning/ Secular personal meaning)。所謂的宇宙性意義乃屬宗教靈學層次,意指人之終極意義在完成上帝或是神()
涵蓋生與死的生命意義
人類已經能夠了解死亡對人類而言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說人類能預期自己死亡的終將來臨,進而了解到本身生命的局限。因此,人類面對死亡的態度也理應會對其生命的態度產生影響,並影響個人的生活。世界各主要宗教大都有藉著死後世界以及死亡所代表的意義的描述,發激人類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又如莊子於「內篇」所言:『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內篇﹒大宗師第六)。其所闡述者無非是一個長於生活者,必也長於看待死亡,反之亦然(陳鼓應註譯,1994)才能連貫與完整呈現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因此,生命意義觀之內涵的探討必須包含死亡觀的議題才能夠進一步地彰顯生命意義的完整性。主張生命意義應涵蓋死亡議題的論點在許多著作中亦被探究(王明波,1994;商戈令,1994;傅偉勳,1993;Yalom, 1980),而且Everts, 1978;Wesch, 1971)以及自尊與死亡恐懼(Aronow et al.Davis, et al. 1978) (Durlark1972)90)、陳珍德(1995) 以及潘素卿(1997)等。何英奇(1990)以Frankl的意義治療理論所發展出來的「生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