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似水流年─说一种「伤逝」的词情.doc
國立臺灣大學開放式課程
《古典抒情文學》
第十講:似水流年 ─
說一種「傷逝」的詞情
授課教師:國立灣大學中系 劉少雄
教室:校總區博雅館101室
時間:2013年5月7日(二)
上午10點20分~12點10分
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由《紅樓夢》黛玉聽曲談起
這裏林黛玉見寶玉去了,又聽見眾姊妹也不在房,自己悶悶的。正欲回房,剛走到梨香院牆角上,只聽牆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個女孩子演習戲文呢。只是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兩句吹到耳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嘆,心下自思道:「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戲,未必能領略這其中的趣味。」想畢,又後悔不該胡想,耽誤了聽曲子。又側耳時,只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詞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痴,眼中落淚。(《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
二、中國古典詩詞的時間意識
中國詩人的時間意識─中國詩人對時間特別敏感,他們往往透過詩詞去歌詠一種時光一去不復返的哀嘆,感受到時光如同流水一般。對於時間,中國詩人具有比一般人更耿耿於懷、更敏銳的感受,因此在中國詩歌裡不管是寫閨怨或是鄉愁,往往都寫出空間的景色,並且透過時序的變化,然後引導出人情。他們對季節非常敏感,常常在詩歌裡明顯點出了春秋代序甚至晨昏日月的時間,設色鋪敘,儘量渲染這樣的氛圍,深化了人們對時光的憂慮。感時傷逝,這是中國詩歌普遍關心的主題。到了宋詞,因為詞的文體特性,對於時光的感嘆就更加細緻、明顯、深刻。
〈離騷〉「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汩音ㄩˋ,水流迅疾貌,喻年光如逝水。與,待。此言恐歲月不待人,故汲汲勤勉自修,若恐不及。)
阮籍〈詠懷〉:「孔聖臨長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來者吾不留。」
沈佺期〈覽鏡〉:「恍忽夜川裏,蹉跎朝鏡前。紅顏與壯志,太息此流年。」
李白〈古風〉:「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
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岑參〈客舍悲秋〉:「人間流月如流水,客舍秋風今又起。」
戴叔倫〈酬盩厔耿少府湋見寄〉:「流年不盡人自老,外事無端心已空。」
獨孤及〈傷春贈遠〉:「去水流年日並馳,年光客思兩相隨。」
蕭微〈題少陵別墅〉:「人間歲月如流水,何事頻行此道中。」
李端〈贈康洽〉:「流年恍惚瞻西日,陳事蒼茫指南陌。」
杜牧〈將赴京留贈僧院〉:「空悲浮世雲無定,多感流年水不還。」
陸游〈送曾學士赴行在〉:「流年不貸人,俯仰遂成惜。」
三、宋詞裡的時光流逝之嘆
相對性的美感─詞體,含蓄委婉,最具女性的陰柔特性,宜於表達幽隱深微的情思。詞人所代表的是一種細膩、敏感的生命型態,追憶往事,流連光景,對於男女相思之情、風物年華之變化,多出之以輕靈細緻的筆觸,寫入哀感,賦以真情,最能動人心魂,予人隱約淒迷之感。詞的抒情特性,細察之,主要是以時空與人事對照為主軸,在男與女、情與景、今與昔、變與不變的對比安排下,緣於人間情愛之專注執著和對時光流逝的無窮感嘆,美人遲暮、春花易落、好夢頻驚、理想成空等種種情思遂變成詞的重要主題。而詞的體製,如樂律章節之重複節奏、文辭句法的平衡對稱,無疑更強化了詞的這種婉轉低回、留連反覆的情感質性。
寓悠悠情思於小小的天地中─詞體普遍運用近體詩的格律形式。律詩的「律」本有美學上的要求,要使詩歌的音聲達到一種平衡對稱之美─即透過平仄聲調的交錯對應,形成一種緊密的結構,有著明顯反覆、對比的特性。這樣的形式,兩兩相稱,相輔相成,自然產生一種迴盪往復的節奏,它的限制在於:人的情感必須套用、迎合這個規範。
詞,要配合音樂來傳唱。唐宋詞所配的樂調,乃是當時的流行音樂。(如果一種語言越接近音樂,就越方便記憶。因為,音樂節拍的規律性,使得情感有一個定向,而且樂音回環往復,令人不易忘懷。回憶,是詞的這種抒情文體的基調。試看當今流行歌曲的主題,多半是追憶前塵往事,感嘆愛情的不再、美夢的難成……,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