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戴震以理作为一种秩序的哲学
戴震以理作為一種秩序的哲學
蔡家和(東海大學哲學系)
翻譯:
在中國的十八世紀,宋明理學中的理學派朱熹仍是有影響力的,但是時代的潮流正在反對他。這運動為顧炎武、顏元所起始,為了追求另一(反對)面的真理,及避開玄思,從這時代開始這種要求變得既強烈且深遠。學者拒絕接受任何沒有實證的事物,且他們的唯一興趣在於透過具體事實達到真理。結果,這運動被稱為實學(基於證據的研究,實事求是,考證之學)。雖然他們的主要興趣還是在儒學的經典作品上,他們深深地致力於如此具體的學科研究上,例如文獻學,歷史,天文學,數學,地理,校刊學等等,他們反對宋代的抽象學習,而宋代的主要產物,即理性新儒學(宋明理學),而他們(指清代學者)留心於較早的漢代的經典讀以做為證據。由於這個理由,這種運動,也被稱之為漢學。他們具有一種反朱子學的哲學特徵,而在方法學上透過客觀的,歸納的,及批評的方法。此漢學運動的高峰的代表人物就是戴震(戴東原,1723-1777)
事實上,戴震以考據學大師、而非哲學大師而聞名,但是他的考據學與哲學是分不開的,因為它們是互補的。他是一位數學,天文,水利,聲韻,校刊學及文本批評方面的專家,在此他使用了批判地歸納法及比較法,不像他同時代的學者,他們追求考證之學,只為了考據而考據,戴震視考據之學為一個初步的方法以顯示真理。在同一時代,由於他的方法與具體的學習,他視真理為一種秩序及具體的日常倫用的一種系統性的安排。明顯地在這種心態架構下的思想家將不會著手於一種抽象的、超越的理之研究,對於此,他說,宋明理學視理為:“如有一物焉”。而對他而言,理不過是事物之則,而所謂的事物,他理解為日常的事物,例如吃喝飲食。
理的概念做為一種秩序,可以回溯到漢代,故戴震在此方面非原創者,但沒有人發展地如他這麼的完整,也沒有人如他一般強有力的推行出來。有了如此的理做為前提,跟隨而來的是,研究這種理的方式不是透過如思朱熹的玄思方式,或是王陽明的內省方式,而是一種批判的,分析的,詳實的對於事物的客觀研究。
他的理的概念引領著他激烈地反對宋明理學關於情感與人欲的看法,戴震認為宋明理學的講法已損害到情感與人欲。在他的見解裡,若無情感的安立,則絕無理的流行,因為理乃由情感的不差失所組成。其實宋明理學從未譴責情感與人欲,而只是譴責自私與超過的情感及人欲,這些等同於犯錯的人欲。然而不可否認的,宋明理學把理對比於欲,而以理為好,欲為惡,戴震無法忍受這種天理人欲對比的講法,對此,戴震從孟子的人性本善的教條找證據,且解釋錯誤是來自自私,因為他主張理即是情之不差失,他必需假定一個不變的、客觀的、必然的理做為標準,這就是他所謂的必然的道德之理,他畢竟不反對普遍的真理,而這些真理只能在明確的、天生本有的具體日常事物之中。
以另一方面而言,他保存了宋明理學的主要課題,而一再地以秩序之理之觀點來說明它。對他,以至於宋明理學而言,宇宙是生之又生的不停的過程,然而這過程不只是宇宙的作用,除此之外,它是一個自然的秩序,而可從中看出道德的價值。
戴震也許是清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他是一個貧戶,也從未考試通過高等的科舉考試,他到了晚年才開始批評朱子,也在晚年寫成《孟子字義疏證》,從這書中,作成了下列的一些節選。這是他最重要的作品,而且是他的最重要的哲學觀念的作品之一,但在一百年內,並未產生任何影響,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他的作品太深奧了,另一原因,乃清代時的哲學的興趣非常勢微,然而,在二十世紀,他突然走紅起來,無疑地,乃因他的哲學合適於這時代的氣質。
孟子字義疏證
1理
1理者,察之而幾微必區以別之名也,是故謂之分理,在物之質,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亦曰文縷,理,縷,語之轉耳)得其分則有條而不紊,謂之條理,孟子稱孔子之謂集大成,曰: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聖智至孔子而極其盛,不過舉條理以言之而已矣,易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自乾坤言,故不曰仁智,而曰易簡,以易知,知一於仁愛平恕也,以簡能,能一於行於無事也,易則易知,易知則有親,有親則可久,可久則賢人之德,若是者,仁也,簡則易從,易從則有功,有功則可大,可大則賢人之業,若是者,智也,天下事情,條分縷析,以仁且智當之,豈或爽失幾微哉,中庸曰: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樂記曰:樂者,通倫理者也,鄭康成注云:理,分也,許叔重說文解字序曰: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古人所謂理,未有如後儒之所謂理者矣
2問:古人之言天理,何謂也?
曰: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凡有所施於人,反躬而靜思之:人以此施於我,能受之乎?凡有所責於人,反躬而靜思之,人以此責於我,能盡之乎?以我絜之人,則理明,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