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学院.docVIP

儒家文化与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学院.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文化与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学院

儒家文化与民族凝聚力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李 菡 衍生于齐鲁大地、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兼容并蓄的影响力,长期处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其精神特性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性格之中,并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同时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文化“游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汉书·艺文志》)统一、仁爱、宽容、和谐等精神内涵彰显其文化特色。具体说来,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统一、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精神 儒家思想具有群体价值取向,要求以社会整体利益为重,个人必须服从国家的利益。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有序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大一统观念中。大一统观念萌芽很早,《诗经》谓“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颂扬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春秋公羊传》载“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明确提出了“ 大一统”的观念。孔子也提出了大一统思想,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指国家统一。可见孔子反对政治秩序混乱, 反对“天下无道”,主张“天下有道”,力图建立一个西周式的大一统国家, 以结束战乱, 统一国家。孟子倡导“定于一”。“孟子见梁襄王,梁襄王问‘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明确主张天下归于统一才能安定。荀子也强调“一天下”,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天下为一”(《荀子·成相》),并认为应该“臣使诸侯一天下”(《荀子·王霸》),“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效儒》)。大一统思想追求“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儒家经典《礼记·礼运》首先提出“大同”的政治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并描绘了一个“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儒家先哲崇尚统一的爱国精神奠定了我国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并得到广泛的认同,对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对民族的团结和凝聚,都起了非常巨大的积极作用。 (二)追求和谐、崇尚中庸的贵和持中精神 贵和持中思想在儒家文化中给予充分阐释,并发展成为一种境界。所谓贵和就是指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要以“和”为最高价值标准,与人和睦相处,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持中”就是要达到中和、中庸、中道。就是要把握言论和行为的度,言行要合乎礼仪,中正不偏。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和谐一直是儒家先哲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文化蕴涵丰富的和谐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概括了“礼”的基本精神, 那就是“和”。这里的“和”就是和谐、安定、协调。要实现“和”的局面就必须有一定秩序的“礼”,来达到“和”的目的。孟子进一步丰富了儒家“和”的思想。孟子精辟断言: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强调“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论,要求达到心、性、天的和谐,特别突出了“人和”的地位与价值。荀子也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基础。而对“和”的追求,渗透于政治、经济、社会的一切领域和一切方面,是儒家文化的最高要求。 中庸在儒家思想中被看作是最高的道德规范,“中庸之为德也,其至异乎!”(《论语·雍也》)朱熹对中庸阐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在儒家看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只有中和才能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经过长期积淀,贵和持中思想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普遍接受的社会心理,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凝聚意义非凡。 (三) (五)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精神 “民本”一词源于《尚书》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和《春秋榖梁传》的“民者,君之本也”。可以说早在殷周时期便产生了民本思想的萌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也正是儒家提倡的民本思想的要诣之所在。所谓民本思想, 是以人民为国家政治本体的一种思想体系。 孔子以“仁爱”思想为基础施行“德治”,明确指出爱人、爱民,主张“修己以安百姓”,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作为最高的道德追求。他曾说:“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 就是主张把爱民当作治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孟子则比较明确地提出民本思想,论述了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他把“人民”喻成诸侯三宝之一,指出:“诸侯之宝三: 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

文档评论(0)

27524331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