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的交响曲
“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的交响曲
——读李普曼《公众舆论》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19世纪初美国人的生活——清晨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打开房门,捡起牛奶瓶和报纸,一边吃早餐一边看李普曼怎么评论这个世界的。他是过去一个世纪里最伟大的美国记者,在将近六十年的时间里,他写出了一万四千篇专栏。他结交了地球上几乎所有重要的政要,他让记者成为一项“仅次于总统的职业”,有人甚至认为,他的素养足以担任美国总统。任何一个行业中,必定会有这么一到两个让你想想就很兴奋的大师人物,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的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不大一样。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指出,现代社会的复杂和规模使得一般人难以对它有清楚的把握。现代人一般从事某种单一的工作,整天忙于生计,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深度关切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很少认真涉入公众事务讨论。他们遇事往往凭印象、凭成见、凭常识来形成意见。正因如此,社会需要传媒和一些精英分子来梳理时政,来抵抗政治力量对公众盲视的利用。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是先看东西,后下定义,而是先下定义,后看东西”,“对于外界的混乱嘈杂,我们总会先套用我们已有的文化框架进行解读,我们倾向于用我们已有的文化形式来感受外面的世界。” “刻板成见”就是“将彼此独立的人归入为我们所定义的种类中去”它常常是歧视的根源。那么“刻板成见”何以形成?李普曼说,“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让我们将彼此独立的人归入为我们所定义的种类中去,因为分类对人很有好处,它可以在繁忙的生活中为我们节省时间,使我们远离那些因认识世界时令人困惑的结果。“刻板成见”的常见形式之一就是对复杂人群按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加以分类,美国黑人长期以来是种族歧视的最大受害者但“刻板成见”显然阻碍着我们对陌生事物的接受。李普曼在开出“处方”时告诉我们,对策是“以新鲜的视角、从细节上看一切事情,杜绝将所有问题一般化、模式化”。 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 首先,大众传媒的受众观表明了受众在大众传媒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切大众媒介选择信息传递给受众的标准首先就是受众的需要,任何传媒都要以受众的需要为基础,为依据。如果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得不到受众的认同,不能为受众所接受,那么媒介本身的存在也就没了必要,也就不会有媒介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说,受众的“刻板成见”的需要某些信息或者对某些信息的固定的认知,就决定了媒介在选择信息传播和对某些现象的认知上就要根据受众的“刻板成见”。
??? 其次,大众媒介的记者、编辑和“把关人”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受众,是真实事件的受众。他们在采访新闻、选择新闻和编辑新闻时,必要会参杂进自己的思想情感,会根据自己头脑中的“刻板成见”选择新闻的一个角度,他们也不可能把真实的世界完全真实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就牵涉到了李普曼的“虚拟环境”理论。所以在李普曼所举的一个例子即假面舞会上的打架事件上,40位观察者中仅仅有6位是接近真实的,还不可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