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剂的发现就是实验室里的作死史.docVIP

甜味剂的发现就是实验室里的作死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甜味剂的发现就是实验室里的作死史.doc

甜味剂的发现就是实验室里的作死史   糖精的发现   一般认为,糖精的发现者是俄国人康斯坦丁?法赫伯格。这家伙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实验室里负责分析糖的纯度。他并不是课题组的成员,而是被一家公司雇来做科研的。这家公司并没有自己的实验室,所以,只能在这所大学里完成实验。在实验完成之后,这哥们儿跟实验室里的其他人已经混得很熟了,于是就问实验室的研究员,能不能让他在这里做点别的实验,研究员欣然答应,从此,这哥们儿就开始了实验室的作死之路。   接下来,他做的实验是研究煤焦油的衍生物。故事从这里正式开始。有一天他回家吃饭时,发现事情有点不对。   “哎,老婆,你今天的小面包里怎么加了那么多糖?”   “噢,真是见鬼,我向上帝发誓,我一点糖都没放。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好奇怪啊,今天的色拉怎么也这么甜?”   “别说了,快吃饭吧。”   吃完饭后,康斯坦丁?法赫伯格仍然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细心的他舔了舔盘子的边缘。   细心的他又舔了舔自己的手指。   他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   他掏出衣兜里的铅笔,舔了起来。   “问题就出在铅笔上!出在铅笔上!”康斯坦丁?法赫伯格大叫起来。   他不顾妻子的阻拦,冲向了实验室。   随后,高潮来了,这家伙到实验室以后,把他平时接触过的所有药品和实验产物都舔了一遍!   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现,甜味来自他最近正在合成的一种化合物,叫“邻苯甲酰磺酰亚胺”,他给这种物质起了一个名字:Saccharin。取自拉丁文saccharum,是蔗糖的意思。我们现在把这种物质叫作糖精。   然后这家伙干了一件很不厚道的事:虽然和导师共同发表了论文,但他用自己的名字单独申请了专利。但这都是后话了。   现在问题来了:请问这家伙在做实验的时候,违反了多少条实验室的安全规范?   (随便说几个:没有戴手套,实验前后不洗手,把实验室物品带回家,品尝实验室的药品和试剂,回家吃饭竟然还不洗手……)   如果他舔过的任意一种化合物有毒的话,估计他也撑不到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的时候了……   甜蜜素登场   1937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有个博士生叫麦克尔?斯维达,他的博士课题是研究一种新药的合成。   但这家伙有一个令人匪夷所思、完全无法直视、根本难以形容的习惯:   边做实验边抽烟!   这可是药物化学实验室!   导师都到哪儿去了?这种事情不管吗?!   好的,背景说完了。下面说正题。   有一天,像往常一样,麦克尔?斯维达边抽烟边做实验。   “咦,这个反应好像有点儿不对。”   他顺手把烟斗放在了旁边的实验台上。   半分钟后,问题解决,实验得以继续进行。   这时,麦克尔?斯维达把烟斗帅气地从实验台上拿起,准备继续抽。   当他拿起来抽的时候,手指扫过了嘴唇――   “怎么这么甜?!”   于是他尝了尝实验产物。   “嗯,当时的事情就是这样。”接受采访的麦克尔?斯维达“傲娇”地说。   两年之后,麦克尔?斯维达获得了甜蜜素的专利,1951年美国批准了甜蜜素的使用。甜蜜素和糖精一样,吃起来也有一种苦味。但奇妙的是,当两者混合以后,各自的苦味竟然都消失了!从此甜蜜素被广泛应用。   无糖甜味剂――阿斯巴甜   大家熟悉的零度和健怡可乐用的就是这种甜味剂。比起上面两个作死先例,阿斯巴甜的发现就正常多了。   概括起来也就是一句话:詹姆斯?施拉特于1965年在西乐葆公司合成制作抑制溃疡药物时,无意间舔到手指,发现中间产物有甜味。   嗯,也是舔到了手指,这帮不怕死的“吃货”……   新型甜味剂――三氯蔗糖   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学院,有一位印度研究生范德尼斯在导师的实验室研究杀虫剂。   为什么一定要提到是印度研究生呢?等一会儿你会明白的。   有一天,一个实验品是用3个氯原子取代了蔗糖的3个氢氧基团。   导师:“你帮我把这个产物test(测试)一下吧。”   范德尼斯:“什么?要我taste(品尝)一下产物?那好吧,我试试。”   真正的勇士范德尼斯丝毫不怕合成该化合物的硫酰氯有剧毒,居然真的回到实验室,戳了一指头的该化合物,放进嘴里舔了起来。“真甜啊!”他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回来后,他兴奋地向导师报告taste结果,然后被骂了一顿。   之后,导师觉得这实验反正一直没什么结果,看来做杀虫剂已经不太靠谱了。那我们就改做甜味剂吧。   很快实验就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好一口纯正的英语口语是多重要。   在此向那些在实验室里勇于作死、“作”出花样并且保持创新的科学家致以崇高的敬意以及由衷的钦佩!   当然,他们的作死经历绝对不值得鼓励。   后来的事情就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