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原住民族智慧财产专题台大法律学系教授蔡明诚890625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之法律保護
臺大法律學院 蔡明 於東華原住民族學院民族講座
目次
前言
保護的可行性及必要
什麼是智慧財產?
原住民智慧創作、智慧財產與文化資產
特別的法律保護之立法模式
問題與回應
前言
目前經台灣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以及撒奇萊雅族及賽德克等14族,各族群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對台灣而言,原住民族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原住民族約有49萬人,總人口數的2﹪,但經過歷代先人的努力,已創造出深具特色的倫理、物質及精神文化。隨著社會變遷及不同文化的衝擊,現已出現不少保護及延續的問題。例如有人口社群解構的危機,以及他們所擁有傳統固有的文化資產及創作智慧,卻可能因我們的忽視,而導致逐漸式微,甚至有消失之虞。因此,如何保護它,讓它得以永續傳承,是我們及後代共同的使命。
原住民族分佈圖
│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
工業財產權(廣義) 著作權(保護文化領域文學、藝術、
(industrial property right) 科學及其他學術等 的精神成果)
│ (copyright)\著作鄰接權(neighboring
└──────────┐ rights)(表演人、錄音物製作人、廣
│播事業人)(製版權)\出版權\著作
│權仲介團體
┌──────────────────┐
│ │ │
產業創造活動 產業秩序維持 公平產業秩序維持
成果之權益 的識別標誌 不公平競爭防止法
│ │ (公平交易法)
┌────────┐ ┌────────────┐
發明專利權 新式樣權 商服 團團 商務 著 企 原或商
新型權 品務 體體 品表 作 業 產原品
植物種苗 商 標商 或徵 名 名 地產標
科學上發現 標 章標 服 稱 稱 表地示
專有技術(Know-how) 、 (trade (Trade 示名法
營業秘密(Trade 證 dress; names 稱
secrets) 明 get-up;
積體電路電路 標 Ausstattung)
布局(lay-out; 章
Topograghy; Mask
Work)
原住民智慧創作、智慧財產與文化資產
原住民族之智慧創作,係源於族群集體發展、代代相傳之文化成果,並目前仍不斷在繁衍發展中之原住民族之重要精神或物質文化資產。其可能包含:
口傳文學
台灣原住民族本來並沒有使用文字,其所擁有的神話故事、傳說故事、詩歌等,全是以口頭語言所創造、傳播者。
音樂:傳統歌謠、傳統歌謠之演唱及以樂器演奏等表演。
人體藝術表現:舞蹈、祭典儀式。
有形表現形式:繪畫、紋面、雕刻、陶器、編織、珠寶、其他工藝品等。
如前述可知,值得保護之原住址智慧創作為數不少,但如何確認其權利之意義及範圍,因年代久遠,誠屬不易。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民國 96 年 12 月 26 日公布所稱智慧創作,指原住民族傳統之宗教祭儀、音樂、舞蹈、歌曲、雕塑、編織、圖案、服飾、民俗技藝或其他文化成果之表達。...」第八條:「原住民族人民集體和個人有權維護和發展其特性及特徵,包括有權自認為原住民並被承認為原住民。」第十二條:「原住民有權遵循和振興其文化傳統和習俗。包括有權保存、保護和發展其文化的舊有、現有和未來的形式,例如考古和歷史遺址、人工製品、圖案設計、典禮儀式、技術、觀賞藝術和表演藝術,有權收回未經他們自由和知情同意或違反其法律、傳統和習俗而奪走的文化、知識、宗教、精神財產。第十三條:「原住民有權表現、實踐、發展和傳授他們的精神和宗教傳統、習俗和儀式...」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