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b中国建筑史第六讲(下)答题.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北京正觉寺塔(明代) a)塔在西直门外,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是我国此类佛塔的最典型实例; b)在由须弥座和5层佛龛组成的矩形平面高台上,再建5座密檐方塔; c)台座南面开一高大圆拱门;台上中央密檐塔较高,13层;四角小塔为11层; d)台座和塔上的雕刻题材丰富,华丽而不零乱; (2)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清代) a)塔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b)基座较矮,仅施须弥座2层;台前列4柱3间3楼石坊一座; c)台基上中央为一较高的大喇嘛塔,四隅各建似八边形石幢式小塔1座,小塔表面遍刻经文; (六)傣族佛塔 ■傣族佛塔见于云南傣族地区,外观较细高而秀逸,极富当地民族风格; ■塔多单建,亦有群建的; ◆具体实例:云南景洪曼飞龙塔; (1)云南景洪曼飞龙塔 a)位于景洪县曼飞龙后山上,是我国傣族南传小乘佛教代表性佛塔; b)由大、小佛塔9座组成,其总体平面呈八瓣莲花形; c)圆形低矮塔基2层,其上砌八边形须弥座塔座; d)各塔均另有塔座,座上建钟形覆钵,再上置莲瓣、相轮及宝瓶等,组成塔刹; e)建筑色彩; 二、经幢 1)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 2)始见于唐,至宋、辽时颇为发展,元以后又少见; 3)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组成; 4)唐代经幢形体较粗壮,装饰也较简单;宋代经幢高度增加,比例较瘦长,幢身分为若干段,装饰也更加华丽; (1)山西五台佛光寺乾符四年幢(唐代) a)该幢建于唐乾符四年(877年);全高4.90米,幢身直径约0.60米,主体为八角形; b)基座为须弥座,承以刻陀罗尼经文的八角形幢身,上覆饰有缨络的宝盖,再置八角短柱、屋盖、山花蕉叶、仰莲及宝珠; 唐代经幢形体粗壮,装饰简单! (2)河北赵县景祐五年幢(宋代) a)该幢建于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全高15米,幢身亦为八角形,但由下往上面积递减; b)基座分为三层:底层为方形低平须弥座,第二/三层为八角形基座;幢身也分为三段; c)宝顶段有佛龛、蟠龙、仰莲、覆钵和宝珠等; d)幢各部比例匀称,细部刻划精美,在造型和雕刻上达到很高水平,是罕见的石刻佳品; 宋代经幢比例瘦长,装饰华丽! 第四节、石窟 摩崖造像 一、石窟 1)中国的石窟源于印度的石窟寺; 2)石窟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由于统治阶级倡佛,各地兴建了不少石窟; 3)著名的石窟有: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巩县石窟寺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和四川大足北山石窟等; 4)道教石窟的规模较小,著名的有:四川绵阳西山石窟、剑阁鹤鸣山石窟、安岳圆觉寺后山石窟等; 5)石窟的发展阶段: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北魏至唐达到鼎盛时期,宋以后逐渐衰落; 6)中国佛教石窟和一般的寺庙在形制上与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7)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为: a.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b.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c.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 沿纵深布置不同; d.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e.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 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1)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a)石窟位于大同西16公里的武周山,依山凿窟,长约1公里,有洞窟40多个,大小佛像10万余尊,始建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是我国最早的大石窟群之一; b)由于石质较好,所以窟内全用雕刻而不用塑像及壁画; c)此时我国石窟还在发展时期,吸收外来影响较多; d)早期的平面呈椭圆形,顶部为穹隆形;后来多采用方形平面,窟顶已使用覆斗或长方形、方形平棋天花; (2)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a)石窟位于洛阳南伊水两岸的龙门山,现在保存下来的洞窟有1352处,小龛750个,塔39座,大小造像约10万尊,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 ),是我国最为著名的石刻艺术宝库; b)洞的平面多为独间方形,窟内均置较大佛像; c)宾阳中洞和奉先寺,“帝后礼佛图”和卢舍那佛; (3)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 a)石窟在敦煌县东南的鸣沙山东端,有窟492个,其中469个都有壁画和塑像,始凿于东晋永和九年(353年); b)鸣沙山由砾石构成,不宜雕刻,故用泥塑及壁画代替,敦煌人稀地僻,且气候干燥,得以长期保存; c)早期魏窟仍有塔柱,且前廊如敞口厅,唐窟多是盛期以后的做法,或凿高10米以上的大佛像,或于窟前增设木廊; 莫高窟侧面 d)壁画题材在北魏多为本生故事及经变,构图及用笔较粗犷; e)隋、唐壁画题材虽也有佛教故事,但多用大型寺院、住宅、城郭等作背景,对于建筑的细部如柱、枋、斗栱、装饰等都有较详细和准确的描绘,色彩上则以红、黄等暖色为主; 莫高窟北部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