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课件.ppt
一、历史渊源 比较文学的萌生和成长离不开中外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外文化交流的四次高潮: 1、张骞通西域和佛教传入——唐太宗执政达到极盛 2、1840鸦片战争后的救亡图存 3、“五四”新文化运动——上世纪30年代达到定点 4、文革后的改革开放 四次翻译高潮 一、自汉至唐(佛教传入): 佛经翻译 二、1840鸦片战争前后: 科技翻译 三、1920—30年代: 文学翻译 四、改革开放以来: 全面翻译 中国比较文学的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当时佛教界产生的“格义”(一种翻译佛经的方法)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西晋时期,僧徒竺法雅取内典外书相拟配,传讲佛法,从而开“格义”之先河。 佛教东来与“格义”之法 “格”是量度的意思,“格义”就是用中国文化固有的概念和义理来比附、解释、量度佛经的经文正义以生成新的理解。这是一种“以我释他”,以“求同”为主的方法。 基督教在华的传播与“况义”之道 伊索寓言(《况义》1625,[法]金尼阁)的前半部分乃为“况”(讲故事打比方),格言或警句部分乃是“义”。用基督教思想阐释中国先秦儒学,使之成为神学化思想。“别异” 《北风与太阳》:结尾为:“这故事说明,劝说常比强迫更为有效。”(周作人); 金尼阁译为:“义曰:治人以刑,无如用德。” 在魏晋到唐宋中外文化交流中,比较文学各种类型的研究都有了萌生的痕迹,然而这些痕迹毕竟是零散的、微弱的、不易觉察的。但是以比较文学者的眼光来看,正是因为这些微不足道的痕迹,才滋生成长出比较文文学今天的繁花和硕果。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期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与西方学术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大量出现有密切的关系。 A、严复:“信、达、雅” B、蔡元培:留德、日,在西学尤其教育方面颇有建树,现代教育第一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大学应当以研究学术为天则! C、梁启超:小说界革命,比较中西小说优劣。真正的国学大师。 D、章太炎:留日保守派,“章疯子”。精通语言学、方言学。从各种文学体裁产生的顺序比较中西文学。 E、王国维: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博古通今,融贯中西的大学问家。用叔本华的悲剧观点解释《红楼梦》,著《人间词话》。 F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章。 “摩罗派” ,浪漫主义作家。 胡适、冰心、许地山中西戏剧研究。 三、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兴起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一批研究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 1931年,傅东华翻译了法国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中译本于1937年出版。 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A、傅斯年:留法学自然科学,家学丰厚。成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任台湾大学校长。著《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B、顾颉刚:新史学,中国民俗学奠基人之一。《学者文库》、《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大禹新说。——被誉为最后的国学传人。 C、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揭示世界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D、吴宓:师从白璧德, 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1924年在东南大学所讲的“中西诗之比较”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E、茅盾:中外神话学的比较研究,《中国神话研究》。 台港比较文学的发展 1、1967年,台湾淡江文学学院组织讨论中西文学关系的学术会议,台大的硕士班也开设比较文学课程。 1983年后,台湾陆续出版了叶维廉主编的《比较文学丛书》,计11种之多。 2、香港的比较文学始于六七十年代,1964年香港大学现代语文系开设了有关比较文学的课程,迄今为止,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一直是该地区比较文学的中心。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1、走出国门,进入世界。 2、机构的建立。 3、学科的确立。 80年代的比较文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文学的复兴。钱钟书《管锥编》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1981年北京大学正式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季羡林任会长,钱钟书为顾问。 1982年,中国学者首次参加了在纽约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十届年会。 1985年,深圳召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 部分高校于80年代初相继开设比较文学课程,1993年,第一个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专业在北京大学设立。 中国人在经历数载文化隔绝后对文学的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兴趣,是预示人类复兴和人类自我弥补的潜力的最有希望的征兆之一。 ——佛克玛 中国学派则将以跨文化的双向阐发法、中西互补的异同比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化根源的模子寻根法、促进中西沟通的对话法及旨在追求理论重构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