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故都之秋.ppt
10.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内容提要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这些秋景,或绚丽多彩.或萧条凄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郁达夫为我们创设的秋的意境,共同感受秋的韵味吧…… 1、联系历史知识,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是感悟此文意境的前提。 2、反复朗读课艾,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作者的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的结构。 4、鉴赏文中优美的语言.从中品味音乐美和画面美,感受人文精神。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l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耻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l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先后编辑《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l930年参加左龚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南洋参加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的工作,积极宣传抗日。 二、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l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至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问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括,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移易;总之是懒得动。”(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在这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巾,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贞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作品信息 1.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感受 郁达夫在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1936)中有这样两段文字: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砭不得的北平的气候,和地理联合在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四、文本解读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起笔点“秋”,表明“好”感,更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直击故都秋味。“饱尝”一词.既写出对故都秋味曾品尝不够,叉与“更”字相呼应,表现了对故都之秋的急切向往之情. ……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祆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 这里的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也表明怍考在谈到寻常百姓生活时心情非常愉快。 …… 五、语文知识 六、问题研讨 1.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本文以抒情为主.而抒情的基础是描写。试分析作者的结构思路,把握景与情、“形”与“神”的联系 2.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体悟作者心境 (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其余的景也都以冷色为主,无不都是为突出清、静、悲凉服务。但是.“故都的秋”.义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地理试卷(一)课件.pptx VIP
- 广州洪德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pdf
- 广州市人民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文本+图纸).pdf VIP
- 关于烹饪的策划书3.pptx
- WALL·E《机器人总动员(2008)》完整中英文对照剧本.pdf VIP
- LDT 99.13-2008 建设工程劳动定额市政工程-维修养护工程.docx
- 实验报告之spss频数分析.docx VIP
-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可打印).docx
- 2022年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新整理版).doc
- 某小区高楼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设计.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