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代经学师法家法解.doc
論漢代經學的師法與家法
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 趙燦鵬
提 要:清人皮錫瑞《經學歷史》關於漢代經學師法與家法的解釋,是訖今最爲通行的看法,代表了清代學者的基本見解。它的解釋有兩個要點:一、前漢重師法,後漢重家法;二、師法和家法是源流的關係,師法是源,家法是流,先有師法,後有家法,家法從師法分出。皮錫瑞關於師法、家法的各種解釋,在他之前幾乎都有人爲之先河,以王鳴盛爲最早。王鳴盛的解釋先聲奪人,奠定了此後二百年間,學者討論漢代經學師法與家法問題的基調。後世關於師法、家法的解釋雖然層出不窮,而追源溯始,都出自他的議論。皮錫瑞的特異之處,在於將師法和家法作了具體的落實。後人不論是贊同還是反對他的觀點,都受到他的影響,以之作爲討論問題的基本框架。作者認爲,皮錫瑞的解釋存在許多疑問,經多方面論證,認爲“前漢重師法,後漢重家法”的說法幷不可靠,家法出於西漢,而東漢博士的家派多不能詳細查明;師法與家法之間也不存在源流關係。作者提出,師法與家法的分別,師法爲泛言,與師道、師言、師說同義;家法則有實指,指學者治經別有創獲,獨創一家之學,其一家之經說,即爲一家之家法。《後漢書》於儒林傳授多有闕略,可證東漢經學家法徵實之難。清人蔣湘南關於師法、家法與上古王官之學的淵源關係,是一種富於啓發性的思路,可以豐富我們對於漢代經學傳承的認識與理解。
關鍵字:師法、家法、經學、皮錫瑞、蔣湘南
關於“師法”與“家法”,清人皮錫瑞(1849-1908年)在他的著作《經學歷史》中所作的解釋,是訖今最爲通行的看法。《經學歷史》一書因有周予同先生的注釋,便於士子研讀,是近一個世紀來最爲流行的一部經學史。他的觀點的流行,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皮錫瑞說:
前漢重師法,後漢重家法。先有師法,而後能成一家之言。師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師法、家法所以分者,如《易》有施、孟、梁丘之學,是師法;施家有張、彭之學,孟有翟、孟、白之學,梁丘有士孫、鄧、衡之學,是家法。家法從師法分出,而施、孟、梁丘之師法又從田王孫一師分出者也。
這種解釋影響很大,幾乎被後來所有的經學史著作沿襲,如日本學者本田成之著《經學史論》,就根據皮錫瑞的解釋,更加明白地表述道:“由一師所傳的教授”叫做師法,“而復分派”叫做家法,“最初的喚做師法,在後的爲家法”,“即大宗和小宗的關係”。馬宗霍先生在所撰《中國經學史》中說:
今以《漢書·儒林傳》證之,凡言某經有某氏之學,大抵皆指師法,凡言某家有某氏之學者,大抵皆言家法。如《易》有施、孟、梁丘之學,此爲師法;施家有張、彭之學,孟有翟、白之學,梁丘有士孫、鄧、衡之學,則家法也。
這完全是皮錫瑞說法的翻版。不過,皮錫瑞的這些觀點,其實幷非他自己的發明。
在皮錫瑞之前大約一百年,著名的乾嘉學者王鳴盛(1722-1797年),在他的名著《十七史商榷》中,有《師法》一條,畧謂:“漢人說經重師法。……又稱家法,謂守其一家之法,即師法也。……蓋前漢多言師法,而後漢多言家法。不改師法,則能修家法矣。”王鳴盛的解釋,實有開創之功,奠定了此後二百年間,討論漢代經學師法與家法問題的基調。後世關於師法、家法的解釋,雖雖層出不窮,而追源溯始,都出於此。
皮錫瑞關於師法和家法的解釋,可以歸納爲兩個要點,這裏據見聞所及,把在他之前,相近的言論鈔纂在一起,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解釋的由來,也就能明白爲什麽他的觀點,可以代表清代學者關於漢代經學師法與家法的基本見解:
前漢重師法,後漢重家法。
王鳴盛:“蓋前漢多言師法,而後漢多言家法。”
阮元(1764-1849年):“前漢多言師法,後漢多言家法。”
趙春沂:“大抵前漢多言師法,而後漢多言家法。”
蔣湘南(1793-1854年):“西漢專稱師法,而無家法之名……不言家法,東漢乃專稱家法矣。”
繆荃孫(1844-1919年):“東京經術盛於西都,而其守家法益嚴……蓋前漢多言師法,而後漢多言家法。”
有師法,而後能成一家之言。師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家法從師法分出。
王鳴盛:“不改師法,則能修家法矣。”
趙春沂:“有所師,乃能成一家之言。師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
繆荃孫:“不改師法,則能修家法矣。”
皮錫瑞關於師法、家法的解釋,雖然在他之前幾乎都有人爲之先河,但他的貢獻在於,他將師法和家法作了具體的落實。後人不論是贊同還是反對他的觀點,都在有形無形之中,受到他這段話的影響,把它作爲討論問題的基本框架:
師法、家法所以分者,如《易》有施、孟、梁丘之學,是師法;施家有張、彭之學,孟有翟、孟、白之學,梁丘有士孫、鄧、衡之學,是家法。家法從師法分出,而施、孟、梁丘之師法又從田王孫一師分出者也。
筆者認爲,皮錫瑞關於漢代經學的師法與家法的解釋,以上兩個要點都存在疑問,有重新討論的必要。祇是漢代史書,率多遺佚,一代學術之詳細曲折,多湮沒而不彰,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