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符号迷宫中的阿里阿德涅》
艾柯的符号学与文学
《法意哲学家圆桌》p.83-101
我们的围墙内所发生的事情,无非就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纪的命运。
—艾柯
一
艾柯的两部小说——《玫瑰之名》和《傅科摆》,在风格、内容和结构上截然不同,相互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但它们都涉及了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在于揭示启蒙中存在的问题,《玫瑰之名》试图澄清启蒙的偏颇,而《傅科摆》则试图澄清反启蒙的偏执。
二
艾柯的小说《玫瑰之名》打破了所有的传统文学类型。人们无法用常规的分类划分这部小说:它既不是侦探故事,也不是历史小说,而首先是一部哲学读物。如果我们一定要寻找渊源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联想到伏尔泰和拉伯雷。艾柯的主题是无条件的认知意志所带来的厄运,这是最终招致毁灭的;以及为了真理本身而寻求真理的悲剧。小说的主人公巴斯克维尔(William von Baskerville)以典型启蒙者的形象出场,在调查中,他并不想重建正义和秩序,而只想揭示谜团本身。秘密最后解开了,伴随的后果是,小说结尾,修道院着了一场大火,整个图书馆和那个时期积累的全部知识都随之化为灰烬。
小说与当代社会有很多共通之处。启蒙精神给我们带来了科学和技术的凯旋,但为此我们也付出了全球环境破坏和几近自我毁灭的代价。小说故事发生在被海辛哈(Johan Huizinga)称为“中世纪之秋”的14世纪,因为艾柯深信,20世纪晚期和那个时代面临的重大变化有可比性。中世纪作为既往病例可以揭示出一系列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艾柯在他的文章《通往新的中世纪之路》中列出了一些共性:例如罗马帝国的和平(pax romana)和美国的和平(pax americana)之间;藩镇割据的失控和大国分裂为小邦之间;社会的再次封建化和批判社会的反体制运动的回归之间;尤其是中世纪尾声的锡利亚千禧帝国之说和当今时代的灾难意识更是有契合之处。如今人们意识到危机的信号和过渡的必要,因而当代和中世纪后期一样被称为“门槛时代”,《玫瑰之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使这种联系具有说服力。
三
艾柯赋予小说谜一样的题目《玫瑰之名》,而小说中对攻瑰只字未提,也没有任何地方对玫瑰有任何暗示,如果留意,可以发现,小说以相当诡异的方式,提到过与叙述者麦尔柯(Adson von Melk)有一夜爱情历险的无名姑娘。题目原文《Il nome della rose》也会让人想起13世纪洛里斯(Guillaume de Lorris)的韵体诗《玫瑰的故事》(Le Roman de la rose),玫瑰在当中被用来譬喻爱情。另外,这部书以12世纪的本笃会修士(Bernardus Morlanensis)的作品《世界沉思录》(De contemptu mundi)中的一句作为结尾:“昔日玫瑰如今只存芳名,陪伴我们的只有赤裸的名字(Stat rosa pristina nomine, nomina nuda tenemus)。”[l]。
[1]艾柯:《玫瑰之名》,慕尼黑/维也纳,1982年,第635页。
这首诗绝不是要表达中世纪流传甚广的颓废倾向,而是基督教教义厌倦尘世的主题变奏。这句话要说明“vanitas”——事物转瞬即逝,见证昔日辉煌的只有名字:是符号,而不是它们表征的现实。“存在”事实上是不持久的,持久的不过是语言、符号和纸片。因而也不存在真理,因为记忆具有欺骗性,符号可以使人迷惑。我们的处境是绝对的无依无靠,必须直面意义的不确定性和阐释的多样性。
在《玫瑰之名》的前言中,艾柯就表明了这个主题。叙述者偶然得到一本书,是一个叫瓦莱的法国天主教教士写的,这本书是已遗失的14世纪手稿的忠实译本,就连译本也因为错综复杂的情况得而复失,因此人们不得不根据记忆覆述内容。艾柯通过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不存在起源:眼前的文本是一个丢失的译本的补救版,而且译本的原文也早已无处可寻。就算有原文,己经翻译打了些折扣,之后的手抄本也对译本多少有些删改扭曲。最后就连这些可能的文本都丢失了,只留下记忆的踪迹,记忆同样有疏漏——用转移或浓缩的方式对其进行加工,如同弗洛伊德称为梦的基本机制的方式。
符号学的主要原理之一在此得到体现:符号是有待填充的空位。每一次填充就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方式;因而不存在法定的意义,每一次填补空位在本质上都是任意附会。玫瑰之“名”因而代表符号的空缺:标题用一个无法命名的名字作为名字,使之作为符号学空位的范例。
四
《玫瑰之名》是一部构思缜密的符号学艺术品,犯罪故事的戏剧性格外强烈。一开始的场景就很典型:侦探就修道院走失的马给予解释。如同小说中的其他许多部分,故事引入了别人的作品段落,文中几乎逐字逐句地大块引用了伏尔泰的推理小说《札第格》(zadig),还有几处穿插了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中的片段。艾柯将故事改写成进行符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找秋天)教学反思.doc
- (找规律)教学案例.doc
- (找春天)教学设计.doc
- (技术经济学)教学大纲.doc
- (投资银行学)教学大纲.doc
- (把甩在身后)作文汇编.doc
- (护理学基础B)第7次作业.doc
- (护理美学)读后感.doc
- (护理管理)授课计划2015.doc
- (报任安书)导学案.doc
- 市科技局副局长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研讨发言材料.docx
-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开班式上的讲话1.docx
- 关于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工作方案.docx
- 市国资委党委书记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研讨发言材料.docx
- 在2025年作风建设专题“读书班”上的研讨发言材料(八项规定).docx
- 在县政府全体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docx
- 关于我市农村电商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 在某某区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安排部署会上的讲话.docx
- 市发改局党组书记在理论学习中心组会上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的研讨发言材料1.docx
- 商务局委员会(商务局)基层党组织“分类指导、争先进位”工作方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