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绿色环保解读.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绿色建筑的概念Globle Green Building Trends我国建筑业的能耗:消耗的水泥和钢材:全世界的40%;建筑业运营能耗:全中国的28% ;建筑业总能耗:全中国的40%(含建材生产和运输)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 1969 年,美国建筑师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使得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1980年 ,世界自然保护组织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同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德、英、法、 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方向。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2004年9月建设部 “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2005年3月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每年一次),公布“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项目及单位,同年发布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开始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2008年,成立城市科学研究会节能与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 2.绿色建筑 定义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 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一般建筑在结构上趋向于封闭,在设计上力求与自然环境完全隔离,室内环境往往是不利于健康的;而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办法,会对气候变化自适应调节,就像鸟儿一样,它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换羽毛。一般建筑随着建筑设计、生产和用材的标准化、产业化,大江南北建筑的形式一律化、单调化造就了“千城一面”;而绿色建筑推行本地材料,尊重几千年的地方文化传统,真正造就凝固的音乐,建筑将随着气候、自然资源和地区文化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风貌。 一般建筑是一种商品,建筑的形式往往不顾环境资源的限制,片面追求批量化生产,低成本建设,自我创造形象;而绿色建筑则将被看作一种资源,建筑及其城市发展都将以最小的生态和资源代价,在广泛的领域获得最大利益。一般建筑追求“新、奇、特”“大、洋、贵”,追求标志效应,欧陆风或××风盛行;而绿色建筑的建筑形式也将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获得灵感,“美存在于以最小的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般建筑能耗非常大,建筑业是所有产业中的耗能(50%)大户和污染大户(污水排放50%);绿色建筑极大的减少了能耗,甚至自身产生和利用可再生能源,“零能耗”(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零排放”建筑。发电节能提高5%,汽车节能提高10%极为困难,而建筑节能轻易可达50-60%。一般建筑仅在建造过程或者是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负责,是狭义的“以人为本”;而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从被动的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到主动地创造环境的丰富性,减少资源需求,从狭义的“以人为本”转向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以人为本”。绿色建筑三大要素及其三大效益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室内环境质量、智能控制)——经济效益环保(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环境效益适用(健康,适用,高效)——社会效益3.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节能:围护结构(墙、窗、屋面、可调外遮阳); HVAC(分区控制、能效、部分负荷系数、水系统、风系统末端可调); 照明、可再生能源、能源分项计量、热回收、蓄能技术、集中能源系统等。节地:褐地、旧建筑利用;人均用地、地下空间利用;绿化率、物种配置;室外风环境、热导效应;场地保水及雨洪控制;施工水土保持;公共设施共享IEQ: 日照采光(主被动); 声环境;热湿环境(自然通风等); 室内空气质量IAQ节材:高性能材料; 本地化材料; 3R材料; 施工废弃物管理; 避免二次装修污染节水:区域水资源统筹分析; 雨水、中水利用; 节水器具、节水灌溉; 减少管网漏损; 用水分项计量节能方式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