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任志宏配音:用声音打造灵魂的人 提起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任志宏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他是山西的“声音”,是山西的“形象”,是山西的一张标志性“名片”。而现在的他,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主持人、演播艺术家。
他曾获得过首届全国广播朗诵大赛专业组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评选金奖、第六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长片最佳解说奖”、“演播艺术家”称号等很多荣誉。《新周刊》给任志宏“最具人文气质解说奖”的颁奖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任志宏以其为诸多人文节目所奉献的极具感染力的配音,成为当下中国人文电视的第一声音。他的声音庄重大方、成熟内敛、具有思辨内涵,不仅准确定位着民族文化里含蓄质朴的气质,也成为电视人文节目崛起最大的幕后推动力”。他的声音被称作:从幕后传来的“中国声音”!
崇拜配音大师,选择声音为职业
任志宏的少年时期是在“文革”中度过的,但这并没影响他对艺术的感知与感悟。凭着天生的好嗓子和极强的模仿力,小志宏考取了“太原市红少年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那时的他所能接触到的都是一些京剧样板戏和革命歌曲。1971年,小志宏进入“太原市青年歌舞剧团”,做了团里年龄最小的演员。在歌舞团里,他学习声乐,唱京戏,演话剧、歌剧,学习芭蕾和民族舞蹈。正是由于在团里刻苦的训练,小志宏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任志宏不禁感慨道:“练声是很费气的事,当时我们每天一个人要坚持30分钟,在钢琴旁咪咪嘛嘛。但那时候吃的是高粱面、玉米面,浇的那个卤就是开水、酱油煮的大白菜,没有油水,所以刚吃完早点,30分钟后肚子就咕咕叫了起来。那时虽然很苦,但没有什么可以动摇自己的信念。现在看来,在我身上,即使面对再大的工作量,我也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这或许就是童子功起的作用吧。”
艺术都是相通的。虽说现在他所从事的是主持、解说工作,但从小对话剧、歌剧、舞蹈和京剧等不同艺术门类的接触,再加上老师对任志宏的严格要求、细心培养,都为他日后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粉碎“四人帮”后,国门逐步打开,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进入到中国,其中最打动任志宏的一部译制片是《王子复仇记》。而带给他更大的冲击是来自译制片的配音演员。用他自己的话讲:“他们能够通过声音将人物表现得如此出神入化,简直让我痴迷。我惊叹,中国居然有如此美妙的声音。”从那时起,任志宏对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配音大师的崇拜渐渐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一部影片要看上几十遍,将片中人物的对白和音乐不厌其烦地反复记录、校对、背诵,用“砖头块”录音机反复对照、反复磨练,从中逐步摸索掌握了诸如孙道临、丘岳峰、尚华、乔榛、毕克等配音大师们的语言表达特征。他说:“儿时,我对语言的学习差不多已到了痴迷的地步。这些经典台词不但具有很强的文学品位和人生哲理,同时也是语言艺术表达、训练的生动教材。在文学修养、吐字发音、气息控制、轻重格式等方面,对自己帮助很大。现在我可以驾轻就熟做解说,信手掂来、准确地进入该片的规定情景,并注入其情感和思想,应得益于当时的训练。”
就这样,志宏把自己的目标锁定在了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他从太原出发,辗转来到上海,去送自己创作的电影剧本和模仿孙道临、丘岳峰、乔榛著名电影配音片段的录音带。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带着朋友帮忙弄的铁路通票,任志宏来到了上译厂。在那里,他认识了乔榛老师、毕克老师和于鼎老师。这几位老师在听了任志宏的录音带后,开始都不相信这种略带洋气的声音是出自于他这个山西小伙子。他们对志宏的声音给予了肯定,但也给志宏提建议说,现阶段进行模仿是对的,今后只有发掘自己的特色才是正确的方向。对于老师的教诲,志宏字字都记在了心间。虽然最终由于户口没法解决而只能作罢,但却得到了上译厂几位大师的点拨,让任志宏更加坚定了以后要以声音为职业的想法。
新闻主播与“金话筒奖”
从上海回来后,任志宏一直在为他执著的艺术而默默努力着。1981秋,山西广播电台正好需要人。正在做电视剧《生活的试题》场记的任志宏在电台选音乐的时候,被播音组发现并建议他参加电台的试播音。任志宏回忆道:“当时对电台的播音没什么概念,成天就是播新闻、天气预报什么的觉得挺单调。心想,试一试也无妨,成不成,无所谓。”但意想不到的是,很快就接到通知,要他到电台上班。分到电台播音组后,除正常新闻播音外,他还参与录制了很多广播剧、诗歌和散文。这些都为他日后的解说、主持奠定了基础。任志宏成了一名广播人。
1982年7月的一天,志宏接到通知,省广电厅一位领导急于约见他,什么事不知道,只是让他快去。志宏如约前去,领导一见他即正式通知他:“从现在起你就到电视台做新闻播音员。”当天,赶鸭子上架的志宏,借了条别人的领带就在电视台播起了新闻,这一播就是10余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