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下川口水电站可研2010初稿案例.doc

  1. 1、本文档共2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综合说明 1.1绪言 民和县下川口水电站位于青海省民和县下川口村境内的湟水河干流上,厂址距民和县城28km,距兰州市红古区17km左右,距西宁市138km。工程对外交通, 76.1 64.5 54.2 49.3 享堂 91.7 0.18 2 113 105 90.7 77.6 71.3 坝址 157 0.20 2 198 182 155 129 118 1.2.4洪水 湟水河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暴雨和洪水在时间上具有很好的对应性,洪水一般有春汛和夏汛两种,春汛由消冰水形成,夏汛由暴雨形成,洪水以夏汛为大。洪水有陡涨陡落、历史短、峰高量不大的特点。 对民和水文站和享堂水文站叠加后的洪峰成果,采用P-III型曲线,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得出下川口电站处多年平均洪峰流量为1005m3/s,Cv= 0.4,Cs/Cv=3.0,其不同频率设计洪水洪峰流量见表1-2。 设计洪水成果表 表1-2 项目 控制 面积 参数 不同频率的设计洪峰流量(m3/s) Cv Cs/Cv 0.2% 0.33% 0.5% 1% 2% 5% 10% 20% 下川口电站 31949 1005 0.4 3 2794 2643 2510 2300 2080 1790 1550 1300 1.2.5泥沙 4t,多年平均输沙量2448×104t。 1.2.6冲沟洪水 库区右岸无名沟,距下川口电站设计坝址上游400m处,流域面积约为2.5km2,长度约为5km,平均比降约为6.34%,常年无水,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设计洪峰流量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见下表1-3。 冲沟不同保证率洪峰流量 表1-3 P(%) 0.2% 0.3% 0.5% 1% 2% 3.33% 5% 10% Qm 46.8 40.9 36.5 29.0 22.2 19.4 14.0 9.07 1.3工程地质 1.3.1区域地质概况 ①地形地貌 民和县下川口水电站位于该县东南部马场垣乡下川口村附近的湟水河下游河段上。该河沿北西~东南向展布,河谷发育宽度300~1000km,河床宽约100~150m。呈不对称的梯形河谷。 本区的南部、西南部属拉脊山区的东段部分,整体地形西南高、北东低,一般高程为2000~2500m,最高达4047m;西南部属大坂山东端南麓,整体地形为北高南低,一般高程为2200~2800m,最高3326m。在湟水河和大通河河谷区与高山区之间为低山丘陵区,河谷底部除有第三系(或白垩系)红层出现外,山坡及山顶均为风积黄土分布区,具有黄土梁、峁形态。整体地形向河谷倾斜,并发育有南北冲沟。 湟水河河谷位于山间盆地中,穿越平安、乐都和民和盆地等。于永登县傅子村注入黄河,工程区所在的民和盆地一般高程为1700m,与高山最大高差达2300m左右。河谷两岸冲沟发育,走向大多垂直于河床,切割深度500~100m,支沟横剖面为“V”型谷。湟水河河谷两岸发育有不对称Ⅰ至Ⅴ级阶地,其中Ⅰ~Ⅲ级保存完好,阶面开阔,Ⅳ~Ⅴ级阶地仅有残留。 ②地层岩性 区域内主要分布地层为震旦系(中、下统)、三叠系(上统)、侏罗系(上、中、下统)、白垩系(下统)、上第三系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另外还有元古代、加里东期侵蚀岩等。 ③地质构造及地震 本区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祁连褶皱带中间隆带的北部。在地质构造运动的形式上表现为山脉强烈抬升,而盆(谷)地不断下降。在本区南部拉脊山不断抬升的同时河谷在不断下切,一般沟谷的相对高差在400~600m之间,部分达千米以上。盆地的沉降,可从晚第三系后盆地边缘中沉积的巨厚的冲洪积物得以证明,而且可以看出沉降幅度较大。 以不同高度的夷平面反映了本地地壳升降运动经历了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本区工分布有三个不同高度的夷平面,标志着升降运动经历了三次不同阶段的剥蚀、侵蚀作用。 工程区两侧的拉脊山和大阪山断裂的构造较发育。深大断裂主要有拉脊山南侧的深大断裂和北侧的深大断裂两处。距工程区分别为44km和32km。一般断裂主要发育在南部的拉脊山和北部的基岩山区,规模小,且延伸不远,距工程区较远,一般在35km以上。 工程区所在的民和盆地基底为白垩系第三系地层,其构造形式主要表现为褶皱,近东南向展布,与其伴随的断裂不发育。 综上所述,区域及近场区虽存在深大断裂,但未具有活动的迹象,区域稳定性较好。 本区在地质构造运动表现为升降运动的同时,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与2001年2月2日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根据《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工程区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相应的地震烈度为Ⅶ度。 ④主要物理及地质现象 民和盆地两岸山区,冲沟发育,坡度较陡,相对高差大,海拔大都在1700~2500m之间,区内主要物理现象有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