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多姿多彩的艺术试卷.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学习主题 第23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 第23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 ■战国编钟 ■秦始皇陵兵马俑 ■王羲之的书法 ■顾恺之的绘画 ■课堂小结 战国编钟 1.图片上的是什么? 战国编钟 2.出现时间和出土地点分别是什么? 战国、湖北随州 3.它的的特点是什么? 大大小小60多件,可以演奏各种乐曲,音色优美,音域宽广。 4.有何用途? 礼仪和祭祀活动时用来演奏的乐器。 阅读第130页,回答下列问题: 湖北随州战国时期曾侯乙墓编钟出土时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音乐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湖北随州发现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在1978年出土了完整成套的乐器。   其中的一套编钟,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国之重宝。   曾侯乙,是战国时曾国(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此人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年)。   曾侯乙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略次于现代的钢琴。中声部约占三个八度,由于有音列结构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几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 编钟(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 阅读第130页,回答下列问题: 1.秦始皇陵在何处?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园的东侧。 2.秦始皇陵兵马俑与秦始皇陵有何关系? 它是秦始皇陵的附属建筑,属陪葬坑。 1.秦陵兵马俑的阵型图,看出了当时什么样的情景? 秦始皇陵兵马俑阵型浩大,直接表现了秦军的勇猛,再现了秦灭六国时浩浩荡荡东进的壮观情景。 阅读第131页的小字,回答下列问题: 秦始皇陵兵马俑1号坑(军阵) 秦始皇陵兵马俑1号坑(前锋局部) 秦始皇陵兵马俑2号坑(军阵) 秦始皇陵兵马俑3号坑(军事指挥部) 秦始皇陵兵马俑3号坑 秦始皇陵兵马俑3号坑 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园东侧(秦始皇陵的附属建筑 属陪葬坑) 继续阅读第131页的小字,回答下列问题: 2.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是什么?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杰作,其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兵俑、马俑和战车的雕塑栩栩如生,兵俑的面部表情各异,与马俑和战车组成了一副秦军征战的历史画卷,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汇聚了秦代雕塑艺术的精华,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它为我们研究战国秦汉时代军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的重要文物。 秦始皇陵兵马俑2号坑 车轮遗迹 彩绘俑 绿脸俑 跪射俑 立射俑 将军俑 跪射俑 骑兵俑 步兵俑 鞍马俑 秦俑面部 秦俑发式 王羲之的书法   《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法度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 阅读教材第132页,回答: (1)王羲之生活在什么时代?代表作品是什么? 东晋、《兰亭序》。 (2)如何评价他的作品?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迹,其卓绝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千百年来书法发展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块丰碑,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也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 王羲之故居——洗砚池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dàn]斋。原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故宅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有《兰亭序》《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橘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尊为“书圣”。 王羲之故居纪念馆 兰亭   兰亭在浙江绍兴市西南的兰渚[zhǔ]山下。现存建筑和园林是明嘉靖27年(1548年)后移此重建的。1980年曾全面整修。王羲之《兰亭序》就是在这里书写的。全篇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其中有20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fú)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鹅池 清康熙帝亲书《兰亭序》 碑亭   《兰亭序》晋朝人称《临河序》,后人又称《修禊[xì]序》《禊帖》《兰亭诗序》。据说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chāo]等41人在山阴兰亭流觞[shāng]饮酒,赋诗唱和。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qiú]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 《兰亭序》中形态各异的“之”字 王羲之《寒切帖》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