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ppt

新步步高高考历史(岳麓版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 答案 解析 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 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不变”成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 “变”的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由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下虽无世禄之臣”可以归纳:变是指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原因是政治上分封制的弊端,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思想上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由材料一“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可以归纳出不变是指最高统治者仍世袭;原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 答案 解析 创新: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评价:通过分权,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以加强君权;有利于完善管理体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一小问创新,可以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归纳:宰相实行委员制,三省之间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第二小问评价,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通过分权,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以加强君权;有利于完善管理体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依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答案 解析 观点: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 论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自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朝内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道、州、县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路、州、县制,并实行重文轻武等制度;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地方上是省、道、府、县四级制。(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依据材料三,“每一制度……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可以归纳出观点,即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史实可以从秦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归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续汉书· 百官志》 载后汉光武帝的诏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钱穆《国史新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请问答: (1)材料一中的“四科取士”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一,归纳其选拔人才的标准。 答案 解析 制度:察举制。 标准:道德高尚、学识广博、明法知礼、机智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