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ok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8、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包括 ①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提高生产效率 ②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③各国采取了有效的社会经济政策 ④借助别国发动的战争激活经济 A、 ①②③ B、①③ C、 ①②④ D、②④ 9、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点是 A、低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 B、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并存 C、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较高 D、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逐年走低 * *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存在消费不足等弊病。提出:当商品供给大于需求时,政府就应当通过举办公共工程、降低利 凯恩斯主义 利率等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采取相反的措施。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 理论支持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产业兴起(产业结构) “新经济”出现(增长模式) 发展科技: (生产力角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福利国家”(社会保障) 调整政策: (生产关系角度) 改变观念 (协调社会关 系角度): “人民资本主义” “经营者革命” 按不同的角度理解: 新变化的本质(实质):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是资本主义为克服危机缓和矛盾而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 一、战后资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表现 ㈠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定义: 2、理论: 3、特征: 4、实质: 5、发展过程 是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制度;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国家干预经济 (焦点:国家干预的程度) 凯恩斯主义; ①产生:19c末20c初出现,垄断组织出现; ②发展: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 ③普及:二战后西方普遍实行,经济进入黄金时期; ④失灵:1973年经济危机,出现“滞涨”现象; ⑤调整:里根和克林顿时期,形成“混合经济”; (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相结合)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及的原因 发展及普及的表现 惨痛教训 1 成功案例 2 外部冲击 4 现实需要 5 三十年代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主义 苏联的强大 战后恢复和第三次科技革命 理论基础 3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企业 ②制定经济指导计划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采购;税收调节 ④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相互交织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导致供给严重超过需求,导致生产下降,出现经济危机 2.直接原因: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石油危机,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书104 3.具体原因:凯恩斯主义失灵了,它不是万能的。 经济停滞或下降;物价猛涨;通货膨胀; 资本主义发展的“滞胀”时期 特点: 表现: 原因: 材料: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以石油为武器,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并对西方某些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石油危机导致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经济陷入一片混乱。 石油提价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有人说:凯恩斯不仅是“二战后的繁荣之父”,也是“战后滞胀之母”。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1)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建设了许多大型基础性设施,是资本主义国家从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 国家财政支出过大;对企业管得过死,企业缺乏活力。是70年代初出现经济滞胀的主要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的复苏时期(80年代) 经济政策的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资本主义发展的繁荣时期(直至当今) 经济政策的调整:建立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相并存的“混合经济” ——(新自由主义) 混合经济:是垄断和自由竞争相混合的制度。 6、评价: (1)进步性: (2)局限性: 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区别,同样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①出现财政赤字; ②“滞胀”局面的出现,说明它的作用减弱; ③国有化企业效益低,政策性生产损失严重,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出现私有化浪潮。 ㈡社会政策:建立“福利国家” 1、定义: 2、实质: 3、特点: 4、原因: 5、目的: ①生产力的发展; ②民主思想和意识的加强(人道主义要求和政府应尽的义务) ③工人阶级的斗争; ④资产阶级为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等(财富分配不均易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见教材P8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