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物理类比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oc
高中物理“类比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主 卷
东港市第一中学
物理教研小组
2005年9月
目 录
1、结题申请书(共1页)
2、申请立项课题批复(共1页)
3、立项申请、评审书(共2页)
4、实验方案(共3页)
5、阶段性研究方案(一)(共9页)
6、阶段性研究方案(二)(共5页)
7、阶段性研究方案(三)(共5页)
8、结题报告(共24页)
9、人员变更申请书(共1页)
10、副卷数量及主要内容(共1页)
结题申请书
东港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办:
我们是东港市第一中学“高中物理‘类比法’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小组,经东港市教育局[东教通字(2004)15号]文件批准立项(序号208,滚动编号1309),于2003年3月起开始进行研究和实践,历时两年半时间,现申请结题。
请批准。
东港市第一中学
“高中物理‘类比法’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小组
2005年9月
教育科研方案:
高中物理“类比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东港市第一中学
高一物理教研组
高中物理“类比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论证:
环顾全球的“物理教育”,物理学家、物理教学法专家、物理教师都在异口同声地惊呼:“世界范围内的物理教学效率低!”(H.Hilscher:物理教学的低效率问题,国际物理教育通讯,1989年第4期,第35页)在中国,普遍反映是:“物理难学!物理难教!”国内很多研究物理教法的知名教授为此也提出了很多的理论指导,以求改变现状,如:顾明远教授、阎金铎教授、查有梁教授、梁树森教授等。在阎金铎教授主编,查有梁教授著的《物理教学论》和梁树森教授著的《物理学习论》中,都有一种叫“类比方法”的阐述。
类比是一种逻辑推理形式。应用两种物理现象和两种物理规律之间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方法。类比方法是一种及具启发性、创造性、灵活性的推理方法,它贯穿在物理学的全部发展过程中,在物理学陷入困境时,往往通过类比的方法打开一个新的天地。“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康德著:宇宙发展史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7页)
在物理的教学中,类比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深难的物理知识,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在物理学习中,类比方法具有探索和解释两个功能。解释功能在于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表象,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供一个相近的表象,实现知识或经验的迁移。我们正是想利用类比方法的解释功能,来突破教学难点,解决物理难学、物理难教的问题。
类比法中有两个对象:研究对象与类比对象。类比对象的选择是以研究目的为依据的,通常都选用生动、直观且为人们熟悉的事物。下面仅以两个事例进行说明。
例1:初中物理内容:热传递具有三种方式,分别是热传导、对流和辐射。初中生由于学习物理知识较少,概念理解不清,即使给出大量事例,还是混淆,很多人只是机械记忆。实践证明:如果采用类比法,效果非常显著。可以将发作业本类比热传递,作业本就相当于要传递的热量,我们可用如下方法传递:①将作业本发给前排同学,让他们依次向后传(类比热传导);②可点名让学生自己到前面领取(类比对流);③可直接抛给学生(类比辐射)。学生在笑声中理解了知识点。
例2:高中物理内容:导体发生静电感应的过程,即:将不带电导体放入点电荷电场中,导体两侧出现等量异种电荷的过程。该过程属于微观世界,学生看不到、摸不着,不能真正理解实质,即使采用多媒体演示,还要受到严谨性等条件的限制,当然还要在学校有多媒体教室、有足够时间设计等条件下进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将静电感应的过程进行这样的类比:教室内的所有学生和课桌组成一个整体类比为一个导体,学生为原子外层的自由电子,课桌为带正电的原子核及部分电子,每个学生一个课桌,表示正负中和不显电性的原子,老师类比为激发电场的点电荷。如果老师“带正电”,则所有学生(自由电子)受电场力的作用都依次向前串一个位,第一排课桌前便出现一排没有座位的站立学生(感应出的负电荷),而最后一排便出现没有学生坐的空位(感应出的正电荷)。反之,如果老师“带负电”,则所有学生(自由电子)受电场力的作用都依次向后串一个位,第一排课桌便出现没有学生坐的空位(感应出的正电荷),而最后一排前便出现一排没有座位的站立学生(感应出的负电荷)。这可以比较准确的帮助学生理解静电感应现象。
检测手段和方法:
选取高一新生为研究对象,第一阶段考试(50%初中内容、50%高中内容)为实验前测,以后通过学校的大型考试,将实验班与对比班进行对比,并与实验前测相对比,通过科学的计算,研究效果是否显著;通过问卷调查,与实验前的调查相对比,研究学生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