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技术基础第1章引论概要.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波技术基础第1章引论概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微波技术基础 主讲教师:李海英 副教授 教材: 1、廖承恩 《微波技术基础》 2、梁昌洪 《简明微波》 3、David M. Pozar著,张肇仪译 《微波工程》 先修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 《电动力学》 1、 引论(4学时) 微波及其特点;微波技术的应用;导行波及其一般传输特性; 2、 传输线理论(12学时) 传输线方程及其解;分布参数阻抗;无耗传输线工作状态分析;有耗线的特性与计算;史密斯圆图;阻抗匹配;习题课。 3、 规则金属波导(8学时) 矩形波导;圆波导;同轴线;波导正规模的特性;习题课。 4、 微波集成传输线(6学时) 计算传输线特性阻抗的保角变换法;带状线;耦合带状线和耦合微带线;其他型式平面传输线。 微波技术基础教学计划 5、 介质波导与光纤(6学时) 表面波及其特性; 简单介质波导;光纤。 6、 微波网络基础(8学时) 微波接头的等效网络;一端口网络的阻抗特性;阻抗和导纳矩阵;散射矩阵;转移参数矩阵;传输散射矩阵;习题课。 7、 微波谐振器(6学时) 微波谐振器的基本特性与参数;传输线谐振器;金属波导谐振腔; 介质谐振器;谐振器的激励;谐振腔的微扰理论。 8、常用微波元件(6学时) 端口微波元件及其特性(包括一端口,二端口,三端口与四端口) 。 麦克斯韦创立现代电磁学的基本概念,作为微波技术的理论基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微波技术第一个主要应用-雷达的强劲发展,到如今高频固态器件、微波基层电路及MEMS微机电机系统等微波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它已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 第1章 引 论 对与电磁场相关的专业,《微波技术》是一门最重要的基础课程。 电磁波按波长(或频率)划分,大致可以把300MHz—3000GHz,(对应空气中波长λ是1m —0.1mm)这一频段的电磁波称之为微波。它处于超短波和红外光波之间。 3000GHz — 300GHz — 30GHz — 3GHz(3000MHz)— 300MHz 亚毫米波(THz)毫米波 厘米波 分米波 Gamma rays X-rays Ultra-violet Visible Infrared Microwaves TV Radio 1-1 微波及其特点 微波: 1 mm to 1 m wavelength. bands: (1 GHz = 109 Hz) P band: 0.3 - 1 GHz (30 - 100 cm) L band: 1 - 2 GHz (15 - 30 cm) S band: 2 - 4 GHz (7.5 - 15 cm) C band: 4 - 8 GHz (3.8 - 7.5 cm) X band: 8 - 12.5 GHz (2.4 - 3.8 cm) Ku band: 12.5 - 18 GHz (1.7 - 2.4 cm) K band: 18 - 26.5 GHz (1.1 - 1.7 cm) Ka band: 26.5 - 40 GHz (0.75 - 1.1 cm) 微波 似光性 频率高频带宽 穿透电离层 量子特性 卫星通信 多路通信 空间探测研究 微波波谱学 微波的特点 1. 微波的两重性 微波的两重性指的是对于尺寸大的物体,如建筑物、火箭、导弹等,它显示出粒子特点——即似光性或直线性;而对于相对尺寸小的物体,又显示出——波动性。 2. 微波与“左邻右舍”的比较 微波的“左邻”是超短波和短波,而它的“右舍”又是红外光波(或亚毫米波,太赫兹) 。 扩展通讯通道,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 光波通过雨雾衰减很大,微波段穿透力强 对流层微波传播 电离层短波传播与 微波地空传播 3. 微波传播 4. 不少物质的能级跃迁频率落在微波的短波段,所以有微波生物医疗、微波催化等应用。 5. 计算机的运算次数进入十亿次,其频率也是微波频率。超高速集成电路的互耦也是微波互耦问题。当今热点:微波集成电路(MIC)。 6. 微波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场论的研究方法和网络的研究方法。这也是本门课程要学习的重要方法。其中场论方法的基础是本征模理论。网络方法的基础是广义传输线理论。 ? 一、微波技术的发展 二、微波技术的应用 1-2 微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工作频段向高频段发展 小型化 宽带化 自动化 智能化 发展方向 微波应用 雷达 通信 科学研究 生物医药 微波能 麦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