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及总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单元 第21课 化 石 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积累字词。 2.通过阅读,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把握内容,理清结构,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学习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一)资料助读 1.课文题解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2.走近作者 张峰,国家级教授,理学博士。代表作是小诗《本草纲目》,译著有《黑猩猩在召唤》《非洲动物猎奇等》。其诗作被称为“第三代诗歌”。 3.背景回望 这首科学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十年动乱”刚结束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遍大江南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兴起,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遍及全国,实现科技现代化是国人的殷切希望。作者在这个时候,写下了这首科学诗,以此激励人们向科技现代化进军。 (二)字词积累 完成练习册第48页“基础梳理”1、2题及第49页第1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第3-6节写的是什么内容? 三、达标测评 练习册第49页“课时训练 基础达标题”2、3题。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一)研读3—6节,探究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3.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4.“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二) 研读第七节,思考:“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中“长眠”与“苏醒”是否矛盾?为什么? (三)写法探究 1.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2.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请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并说说诗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什么关系。 (知识链接)所谓照应,通俗地说就是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它必须由前后相关的成双成组的语句或段落构成。 二、总结反思 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 三、达标测评 1.作者在诗中多处运用排比,这样既有气势,又使声调和谐,音乐性强。 例:“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开头的这一节连续用四个问句形成排比,既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又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象与联想的闸门。 请你也仿照这一节的写法,用四个连续问句写一个排比句,表达自己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试着写一下吧! 2.类文阅读——《鱼化石》(原文见练习册第50页) (1)课文《化石吟》的开头运用一系列的问句,能够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2)诗人用“你”来称呼活鱼和石化的鱼,有什么作用? (3)诗歌中,哪一节与第一节的内容相呼应?作者这样写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第22课 看云识天气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提高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3.了解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学习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一)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朱泳燚(yì),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夏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1962~1965年间,由江苏省教育厅借调至南京,参加农业中学语文课本编写工作,除一般的挑选课文、组织单元、编写注释、设计练习外,还负责编写十几篇语言知识短文和说明文课文(包括《看云识天气》)。30多年来,他先后在多所中学任教;发表了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方面的论文、文章近200篇;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于198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