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 ——《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学习交流
监利县人民医院医院
夏军
新版突聋指南增加了依据听力曲线的分型,并进一步细化了不同类型突聋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意见,对突聋的规范诊疗必将起到推进作用
一、关于突发性聋的规范名称:
《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提出:急性特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也称突发性聋或特发性突聋,为了规范名称,避免混淆,本指南统一命名为突发性聋(简称突聋)。
二、定义
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
注:原因不明是指还未查明原因,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断为突发性聋,此时突发性聋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
三、分型
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分为:
1、高频下降型
2、低频下降型
3、平坦下降型
4、全聋型(含极重度聋)。
注: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听力曲线1000 Hz处有切迹)我国罕见,可能为骨螺旋板局部供血障碍造成Coni器缺氧损伤所致,多与遗传因素相关,目前暂不单独分型(可纳入低频下降型)。
频率(Hz)
分型
250
500
1000
2000
3000
4000
8000
低频下降型
至少250、500 Hz处听力损失≥20 dBHL。
高频下降 型
至少4 000、8000 Hz处听力损失≥20 dBHL。
平坦下降型
平均听阈≤80 dBHL
全聋型
平均听阈≥81 dBHL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听力下降≥20dBHL”!
下降20dBHL是指的是与正常听阈值(正常0~25dB)的差值,还是与健侧同频率的听阈对比的差值?
我理解是后者,如果健侧听力异常,则考虑前者。
四、病因及发病机制
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
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
目前较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
五、临床表现
1.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
2.耳鸣(约90%)。
3.耳闷胀感(约50%)。
4.眩晕或头晕(约30%)。
5.听觉过敏或重听。
6.耳周感觉异常(全聋患者常见)。
7.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影响生活质量。
六、检查
(一)、必须进行的检查
1.耳科检查:尤其要注意耳周皮肤及外耳道内有无疱疹、红肿;
2.音叉检查;
3.纯音测听;
4.声导抗检查;
5.伴有眩晕时,应进行自发性眼震检查,并根据病史选择性地进行床旁Dix-hallpike试验和/或R0LL试验。
(二)、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检查(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1.其他听力学检查:
2.影像学检查:包含内听道的颅脑或内耳MRI,应注意除外听神经瘤等桥小脑角病变;根据病情需要可酌情选择颞骨cT检查。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等)、c反应蛋白等。
4.病原学检查:支原体、梅毒、疱疹病毒、水痘病毒、HIV等。
5.对伴有眩晕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的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进行前庭和平衡功能检查。
七、诊断依据
1.在72 h内突然发生的,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L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多为单侧,少数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2.未发现明确病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3.可伴耳鸣、耳闷胀感、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
4.可伴眩晕,恶心、呕吐。
八、鉴别诊断
首先需要排除脑卒中、鼻咽癌、听神经瘤等严重疾病,
其次需除外常见的局部或全身疾病,如梅尼埃病、各种类型的中耳炎、病毒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耳带状疱疹(Hunt综合征)等。
双侧突发性聋需考虑全身因素,如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内耳病、Cogan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神经系统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弥散性脑炎、多发性硬化等)、感染性疾病(脑膜炎等)、血液系统疾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脱水症、镰状细胞贫血等)、遗传性疾病(大前庭水管综合征、usher综合征、Pendred综合征等)、外伤、药物中毒、噪声性聋等。
九、治疗
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显示:
根据听力曲线分型对突发性聋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对各型突聋均有效,合理的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效果要好;
低频下降型疗效最好,平坦下降型次之,而高频下降型和全聋型效果不佳。
(一)、基本治疗建议
1.突聋急性发作期(3周以内)多为内耳血管病变,建议采用:
糖皮质激素+血液流变学治疗
(包括血液稀释、改善血液流动度以及降低黏稠度/纤维蛋白原,具体药物有银杏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