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患者并发湿疹及化脓1例原因分析和护理.docVIP

PICC置管患者并发湿疹及化脓1例原因分析和护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ICC置管患者并发湿疹及化脓1例原因分析和护理.doc

PICC置管患者并发湿疹及化脓1例原因分析和护理   摘要:报告1例PICC置管患者并发湿疹及化脓的原因和有效的护理。通过严格的无菌操作、强化护理技能、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患者并发的湿疹及化脓完全消退,12 d后康复出院。   关键词:PICC;湿疹;化脓;原因分析;护理   PICC是指导管的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到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PICC已成为了一种新型的静脉给药途径。它与之前传统的静脉注射给药和深静脉留置术相比:有保护外周静脉,减少穿刺的危险性,避免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疼痛;安全且可靠,为患者提供7 d~1年的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特点。目前PICC置管技术在临床各个领域的应用已相当广泛:如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肿瘤化疗患者的治疗、肠外营养等等,但却仍会出现一些难以避免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患者出现皮肤问题是PICC置管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科于2016年8月收治1例PICC置管后并发湿疹和穿刺点红肿化脓的患者,经积极处理后,湿疹及化脓完全消退,12 d后康复出院。现将其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8?q。因确诊结肠癌1年余,发热3天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15年2月多次发现大便隐血阳性,行肠镜检查,病理示:降结肠上皮内肿瘤,高级别,癌变,诊断为降结肠癌,分期不详。因无法耐受麻醉及手术,故予以希罗达化疗治疗。本次化疗前,于2016年6月20日在B超下由我院PICC的专职护士给予置管。穿刺的静脉为:贵要静脉。右手上臂置管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主诉。置管后X线显示:导管尖端位于第7胸椎。护士对患者讲解了PICC导管留置的一系列健康方面的教育后,给予常规补液的输入,并在第5 d进行了化疗。15 d后患者出院,PICC导管随之留置于体内。7月26日患者因有家中有事回老家一趟,而缺少PICC正常维护一次。此次于2016年8月3日晚出现发热,最高为37.8°C。PICC穿刺点周围有红肿化脓,无菌透明贴膜部分卷边松脱且覆盖处伴发散在湿疹,稍有痒感。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1.2×109/L,中性粒细胞:78%。穿刺点分泌物培养为细菌感染。   2原因分析   2.1天气原因 7月和8月为一年之中气温最高的时候,由于气温过高、患者出汗较多,导致皮肤的湿度过高;且汗液聚集在贴膜下致使固定导管的无菌透明贴膜粘性不足,产生卷边松脱,破坏了无菌屏障,使得细菌有机可乘。如果不能及时消毒皮肤和更换敷贴,就会增加穿刺点感染化脓的机会[3]。   2.2自身疾病 患者为结肠癌患者,所使用的化疗药物为:卡培他滨。卡培他滨可引起皮疹、皮炎、手-足综合征等副反应。   2.3免疫力低下 放化疗等治疗可引起肿瘤患者的免疫力下降[4]。患者年纪较大,且为肿瘤患者,免疫力降低也增加了感染几率。   2.4家庭及文化因素 患者为78岁的独居老人,初中文化,因早年丧偶,子女来往也甚少。尽管PICC穿刺后有专职护士对其进行宣教,但仍有不按时到院进行PICC正常维护的自我松懈表现。   3护理   3.1皮肤护理 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是预防感染的关键。认真做好手卫生,执行六部洗手法,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患者的穿刺点红肿化脓,考虑局部组织可能发生炎性反应。其周围伴发湿疹且患者有痒感,可考虑局部组织发生了变态反应。我们首先用75%酒精棉球擦拭残留在皮肤上的胶布痕迹,再用0.5%洗必泰棉球消毒穿刺点周围的皮肤,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形地擦拭二遍并待干,消毒范围要达到直径10cm以上。取无菌棉签,由内向外挤尽脓液,再用百多邦软膏涂抹穿刺点。百多邦具有抗感染的作用,适用于多种细菌引起的皮肤感染,用于预防和治疗伤口感染、化脓[5]。散在湿疹处给予醋酸地塞米松软膏均匀涂抹。地塞米松是一种长效的糖皮质激素,它能抑制透明制酸酶的活性,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和中毒性休克等作用。同时,地塞米松软膏在涂抹皮肤后,降低了血管对某些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及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以预防和消除局部皮肤过敏的发生,起到消炎、止痒的作用[6]。然后取无菌纱布二块,纵向剪开2.5~3.5 cm左右,从上、下两个方向分别覆盖于PICC穿刺处,将导管的体外部分置于纱布上,改用6×7 cm的优韧宁敷料外贴。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形,并用无菌脱敏胶带固定,最后再用网状袜套加以固定,注明日期并做好记录[7]。根据上述方法,每日更换敷贴及涂药,观察穿刺点红肿化脓及散在湿疹情况。但需注意,禁忌热敷。   3.2降温处理 调节室内的温湿度,监测患者的体温,4次/d。注意观察患者出汗的情况,及时更换其衣物,以保持皮肤的清洁。   3.3药物应用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头孢米诺钠2 g,2次/d,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