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一下呆更健康.doc
发一下呆更健康
发个呆还能得奖?没错!发呆大赛已在韩国首尔,中国北京、成都、太原等地举办多次。在2个小时里,所有参赛选手不玩手机、不聊天、不听音乐,放空自己,享受发呆……
去年10月中旬,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发起名为“乐享健康生活”的项目,也建议大家每天留给自己5分钟发呆。
倡导一种“慢生活”
“每天发呆5分钟,看似无厘头,但却释放出放慢生活节奏、缓解社会压力、崇尚健康生活理念的善意。”退休医生吴敬湘告诉《?t望东方周刊》,“我们不必去较真为什么是5分钟,而不是10分钟,也没必要像网上有些人去质问,甚至向医生去追问一个发呆的秘方。这是主管部门在善意倡导一种‘慢生活’方式,要人们享受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
上海第十人民?t院精神科主任医师诸秉根从事精神医学临床及相关神经科学基础研究近30年,他告诉《?t望东方周刊》,“目的还是‘入静’”。在他看来,发呆5分钟,是让人们记住每天必须留一点时间使自己“静”下来,“通过强调关注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倡导情绪管理及健康生活方式。”
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放空
社会分工高度精细化,职场高度功利化,急速发展的城镇化,让人们始终处于一种“忙不完”“歇不了”的状态。电视剧《蜗居》里女主角的一段对白很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状态,“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物业管理费、手机电话费……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至少要进账四百……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
“生活节奏比较快的现代人需要学会管理自己,‘发呆’或者说‘入静’是一种很好的生活调节剂。人在入静时,思维断片、空间停顿、时间停滞,大小事情暂抛一边,似乎都不重要了。”诸秉根说。
据他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研究表明,当人进入“入静”或“发呆”状态时,脑电波从β段转到α段,变化非常明显。大脑皮层处在紧张活动状态时脑电波在β段,约30~40赫兹,静下来发呆时,脑电波只有8~14赫兹,人的意识活动减弱,处于清醒而放松的状态。这对超负荷的大脑很有意义。
“发呆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放空。”诸秉根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情绪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会导致很多身心疾病的发生,比如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等,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会对生活、工作产生很多不良影响。
不必拘泥于形式与时间
诸秉根说,发呆大可不必拘泥于形式、时间。劳累之后,只要让思绪自由游走,目的就达到了。“比如我个人,门诊病人看得多了,就利用午饭时间,不去想医疗的事,就是很好的放空。”
“再比如,发源于印度的瑜伽注重冥想,中国的太极拳讲求以心行气,都属于主动入静(发呆)的一种,可以给身心带来益处。”诸秉根说。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张宏民也告诉《?t望东方周刊》:“最好的药物是身体的潜能。通过入静、冥想、呼吸控制等方式观照自身,可达到放松身心、排解压力的目的。”
但他强调,有几种发呆情绪需要特别注意:一种是遭遇打击后的怔愣。即过度的痛苦、悲伤、遗憾,也会让人呈现呆滞状。这是一种受情绪左右丧失正常意识的状态,是心理承受力突破极限而导致的状态,负面情绪高度紧张,最极端时会导致昏厥。
张宏民向本刊记者介绍,“还有一种是病症。比如老年人,当他们出现想说说不出来的情况,呈现呆愣状时,要高度警惕心脑血管疾病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再比如孩子,如果出现经常发呆的情况,要注意是否为自闭症等。”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