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情结激发众筹种田,“父亲的水稻田”牵引城乡三代情.docVIP

土地情结激发众筹种田,“父亲的水稻田”牵引城乡三代情.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土地情结激发众筹种田,“父亲的水稻田”牵引城乡三代情.doc

土地情结激发众筹种田,“父亲的水稻田”牵引城乡三代情   只为爱田地的父亲找到自身价值   周华诚的老家在浙江钱塘江的源头衢州一个叫“溪口”的小村庄。那里四面青山,一溪碧水环绕。作为家中长子,周华诚从童年开始就和父母一起在田间劳作。现在的他是一名记者、作家、摄影师,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了,在离家六百里的省城杭州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也拥有舒适的生活。但是很奇怪,他的心却时常回到老家,回到那个叫“溪口”的小村庄,因为父母还在那里。   周华诚曾想过,要把父母接到城市来一起住。但是父亲刚住了两三天就嚷着要回去。他说住不惯高楼,也不喜欢城市里的淡薄人情。种了一辈子田的父亲就是离不开他的土地。可是这年头,谁还种田啊。每年过年,是衢州常山县五联村溪口最热闹的时候。三五天内,外地打工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回到村庄,串亲戚、聊近况。年后,又是三五天,他们像潮水般回落到各自城市。留在村里的,除了老人,就是小孩。老人们也少有人安心务农,他们将田地租给农业大户,自己拿着租金,也像城里人一样买粮食吃。   2013年5月的一天,为了给杭州一家报纸写一篇古法犁田的文章,周华诚骑着摩托车载着父亲跑遍了整个村庄,才找到了一头耕牛,曾经这个村里有六七十头牛,就在前一年冬天,曾上过县电视台的犁田好手应中良卖掉了四头耕牛,扔下了18岁就扶起的犁铧。即便犁田的价格从最早的8元一亩涨到2013年的240元一亩,靠犁田还是赚不到钱,年轻一代宁愿去附近的建筑工地做临时工挑沙子,一天也能赚130元。   父亲和周华诚聊过,不用五年,就没有人种田,也没有人会种田了。在城里打拼的年轻一代,他们的一应生活所需都不再从土地中获取,没人看得懂农时节令,催芽、播种、插秧、耘田、灌溉、收割,这些曾经决定着每个稻农一年日常生活的重要农事节点变得不再有意义。   父亲每次被儿子接到杭州住上几天就要回去,拿起锄头到地里刨刨敲敲,他才安心。周华诚也只能无奈地适应这种城乡奔波的生活。   2013年11月的一个周一,周华诚起大早从老家回杭州上班,从父亲地里拔起了新鲜的青菜、萝卜,一人一袋送给办公室同事,当晚收到同事们的一条条短信,“好多年没有吃过这么水灵的萝卜、这么甜的青菜了”。   周华诚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美好的乡间记忆,他也有点理解父亲的土地情结了。父亲犁田、耙田、插秧、收割、晾晒、碾磨……其中固然辛苦,只是他不知也从不敢奢望他的辛苦值得更好的回报。但乡下的好山好水好食物,在父亲眼里是拿不出手的东西,对城里人来说却是难得遇到的稀缺资源。   怎么把这些好东西分享出去,也能让留守在乡村的父亲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找回自豪感呢?周华诚想到了现在很火的众筹,在深思了几天后,他拿出了“父亲的水稻田”的众筹方案。一周后,开车回家,当他跟父亲讲述自己这个伟大的计划时,不太懂互联网世界的父亲只是懵懂地笑笑。   一块水稻田,激活三代人   回到杭州后已是2014年1月了,周华诚立即在众筹网上发起了一个叫“父亲的水稻田”的种田项目。周华诚把“父亲的水稻田”的大米价格定在30元一斤。父亲觉得是天价,周华诚告诉他,商场里有一种精品大米在热卖,5斤礼盒装的价格是260元。你用最朴素的古法耕种出的大米,又怎么会太贵呢!当然,30元除了一斤大米的回报,还有一些别的“附加值”――比如,通过微信分享稻田全程种植纪录,一起见证从一粒种子到一捧大米的过程;分享水稻和农具的相关知识;还有一张父亲亲笔签名的“我们的水稻田”明信片。对于预订10斤以上的支持者,还可以带着孩子来到水稻田感受插秧、收割,20斤以上还能分享粮食烧酒。   上线两个月,这个项目赢得了630多人点赞和支持,限量一千斤的大米被大家订光了。那些支持者来自全国各地,南到海南海口,北到东北三省,西到贵州遵义,东到东海之滨;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周华诚根本不认识的。当他把这个数字告诉父亲时,父亲的“不屑”变成了将信将疑――田还没种就有人买米了?   接下来,种田就这样开始了。父子俩都开始了生活中另一门课程的学习。周华诚开始重温农耕文化,父亲则学习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周华诚教会了他使用相机、微信以及用家里的WIFI传图片、上网看新闻、视频聊天。父亲的微信名字是“稻田大学校长”,他每隔一两天就会把水稻的生长情况拍成照片传给周华诚。稻谷发芽了,秧田水淹了,水稻开花了,需要灌水了,他都会拍下照片告诉儿子。   开始种田之后,周华诚回老家的频率高了。从杭州开车回老家,路上要三个小时。原先大概两个月左右才回一趟老家,种上水稻以后,他几乎每半个月就要回家一趟,有时一个多星期就回去,向父亲了解农事的要点,记录水稻的生长变化。   2014年的夏天,气候特别凉爽,很多城市人都觉得天气不错的时候,周华诚在电话里却听到父亲叹一口气说,“唉,还下雨。”父亲担忧道,久雨不停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