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十三讲 废水的天然净化系统
废水的稳定塘处理工艺
废水的土地处理工艺
废水的稳定塘处理工艺
一、概述
稳定塘——Stabilization Ponds;
旧称氧化塘——Oxidation Ponds;
成功运行依赖于光合自养作用微生物与异养微生物复合生态系统的作用。
始于20世纪初;
到20世纪50~60年代时,发展较快;
目前,在美、加、澳等有一定发展;
我国有政策规定:“城市废水处理,应推行废水处理厂与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相结合的政策”;
1985年,38座;1988年,80多座;1990年,113座,处理水量190万m3/d;
多用于处理中、小城镇的生活废水。
稳定塘内的生物学过程
菌藻共生系统;?
稳定塘的分类:
好氧塘;
兼性塘;
厌氧塘;
曝气塘;
深度处理塘;
综合生物塘;等。
兼性塘内的生物过程
光合作用:CO2 + H2O → O2 + 藻类细胞
好氧区
兼氧区
厌氧区
悬浮或溶解的有机物
厌氧降解:有机污泥 → CH4 + CO2 + 新的细胞
?
一、概述
A. 优点:
在条件合适时,基建投资少;
运行管理简单,耗能少,运行费用低(1/3~1/5);
可进行综合利用,形成复合生态系统,可产生明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B. 缺点:
占地面积过多;
受气候影响较大,如过冬,春、秋季翻塘等;
可能形成二次污染(如污染地下水、产生臭气等)。
C. 适用条件:
土地;
气候:气温、日照条件、风力等
二、好氧塘
定义:
全塘皆为好氧区;
塘深较浅,阳光可以达到塘底。
分类:
普通好氧塘
高负荷好氧塘
深度处理好氧塘
好氧塘工作原理示意图
二、好氧塘
A. 高负荷好氧塘:
有机负荷较高,HRT较短;
出水中藻类含量高;
运行技术较复杂,只适用于气候温暖且阳光充足的地区;
处理废水的同时又产生藻类。
二、好氧塘
B. 普通好氧塘:
有机负荷低,HRT长;
处理废水为主要目的。
C. 深度处理好氧塘:
有机负荷低,HRT也短;
主要串联在二级处理系统之后,进行深度处理。
二、好氧塘
3、应用:
好氧塘多应用于串联在其它稳定塘后做进一步处理,一般不用于单独处理。
二、好氧塘
主要尺寸:
(1)长宽比:多采用矩形塘,L : W = 3 : 1 ~ 4 : 1
(2)塘深(有效水深):
高负荷好氧塘:0.3~0.45m;
普通好氧塘:0.5~1.5m;
深度处理好氧塘:0.5~1.5m;超高:0.6~1.0m
(3)堤坡:塘内坡坡度1 : 2 ~ 1 : 3;塘外坡坡度1 : 2 ~ 1 : 5
(4)单塘面积:
单塘面积介于0.8~4.0×104m2;好氧塘不少于3座(至少2座)
好氧塘的典型设计参数
三、兼性塘
1、特点:
————塘内分多层
上层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大气复氧作用而含有较多溶解氧,为好氧区;
中层则溶解氧逐渐减少,为过渡区或兼性区;
塘水的下层则为厌氧层;
塘的最底层则为厌氧污泥层。
2、兼性塘内的生物过程
光合作用:CO2 + H2O → O2 + 藻类细胞
好氧区
兼氧区
厌氧区
悬浮或溶解的有机物
厌氧降解:有机污泥 → CH4 + CO2 + 新的细胞
3、兼性塘的构造及主要尺寸
(1)长宽比:多采用矩形塘,长宽比为3:1~4:1
(2)塘深:有效水深:1.2~2.5m;
储泥厚度:≥0.3m;
超高:0.6~1.0m
(3)单塘面积:一般介于0.8~4.0×104m2;
系统中兼性塘一般不少于3座,多串联
4、兼性塘的设计方法
l BOD5表面负荷法
l 与冬季平均水温有关
四、厌氧塘
1、定义:
有机负荷高,整个塘无好氧区;
常置于塘系统的首端,以承担较高的BOD负荷。
2、预处理要求:应设置格栅(≤20mm);应设置沉砂池;如必要,应设置除油池。
3、进水水质要求:
进水水质与传统二级处理的要求相同;
进水硫酸盐浓度不宜大于500mg/L;
进水BOD5 : N : P = 100 : 2.5 : 1
4、厌氧塘的构造及主要尺寸
(1)长宽比:一般为矩形,长宽比为2~2.5:1
(2)深度:有效水深:2.0~4.5m(2.5~5.0m);储泥厚度:≥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给水泵安装工作手册浅析.ppt
- 第4章包装探究.ppt
- 给水泵站工艺设计浅析.ppt
- 第4章本—量—利探究.ppt
- 第8章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软件探究.ppt
- 第二节心电图阅图步骤探究.ppt
-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探究.ppt
- 第4章边坡工程的治理技术之锚杆(索)施工技术探究.ppt
- 第8章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实例探究.ppt
- 第4章并行端口探究.ppt
- 2026版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地理中图版教师用-第58课时 交通运输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docx
- 2026版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地理中图版教师用-第71课时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 2026版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地理中图版教师用-第81课时 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docx
- 2026版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地理中图版教师用-第77课时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docx
- 2026版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地理中图版教师用-第72课时 黄河流域内部协作.docx
- 教育硕士考前冲刺练习含答案详解【达标题】.docx
- 教育硕士经典例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docx
- 教育硕士综合提升测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完整版).docx
- 教育硕士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docx
- 教育硕士预测复习最新附答案详解.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