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河人家看江河大开发.doc
江河人家看江河大开发
江河边的人家,或许一辈、或许数辈、或许祖辈生活在江河边上,饮江中之水、耕江边之地、育江边子孙。“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江水悠悠,大江大河是江河人家血液中流淌的根基,承载着千百年来对美好日子最坚定的渴望。
2006年,“江河十年行”在第一次出行的途中,随机走进了江河边十户普通的人家。之后,每年都来探访。十年过去,他们中有的还生活在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上,有的因水电大坝的修筑不得不离乡背井。修坝者一再强调,兴修水电是为了帮助当地人脱贫。“江河十年行”用十年的行走,见证了“无坝”和“有坝”人家的生活,他们的与建坝者的预期完全不同的生活。十年,只是浩瀚岁月的沧海一粟,但十年间,这十户人家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他们与江河之间的关系与命运,却是中华大地翻天巨变的真实写照。
江河变迁,人家迁移,谁来驻守江河血脉?
“没什么发愁的事。”
――陈明 汉族 四川都江堰紫坪铺水库移民
2006年,紫坪铺水库边,陈明家的小饭馆和小商店才开张,一群人坐在小餐馆的外面边喝茶边打牌。从那儿走过的 “江河十年行”队伍,感受着成都人的悠闲,于是就走进了他家。这一进,就进了十年。
陈明家所在的这个村,既是水库移民,也是2008年5.12地震受了大灾的人家。2007年,陈明的饭馆和商店没生意,他和同村人一样,外出打工;2008年,因不习惯外面生活,陈明回到村子,房屋在地震中受损;2009年,当地政府拆旧房盖新房,陈明家亦被拆;2010年,因盖新房,陈明家中生活困难;2011年,陈明家没有搬进新村,他和村书记、村长对换房子,重新做起了生意;2013年,除了有个小卖部,陈明还买了两个麻将桌,一个月加上他扫街挣的钱,说是能有3000多块的收入;2014年,靠小店为生,新添两孙辈,儿媳在地震遗址卖小吃。
移民后,没有了土地,原有土地没有得到补偿,占了农民那么多土地的房地产项目也迟迟不见开工。村里有的移民还在找门路,反映征地款标准低的问题。陈明没有参加上访,他说如果能够补发,也会有我的;如果不行,还是这样过日子。
“搬到外头去,我们就不同意去。我们的地在山林里,种苞谷、粮食。人搬出去,太远了,野兽来了,野猪来了吃我们种的粮食,我们就没有收成了。”
――荣东江措 藏族 四川康定木格措人家
2003年木格措要修水库,经媒体和民间环保组织呼吁,2006年当地政府发布木格措停建大坝发展绿色经济的消息。当时,荣东江措骄傲地和记者们说,“我小时这里是什么样,现在这里还是什么样。”但当时在场12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无一例外说,小时侯自己家乡的水是清澈的,现在干了,脏了,没有了。
2007年,荣东江措乐观地期待政府修路后,能给自家的农家乐带来更多的游客;2008年,当地政府把木格措景区承包给张家界私人老板,老人家被通知要搬出景区;2010年,老人和当地承包部门发生冲突,犯病住进医院;2011年,荣东江措二儿子两口子辞掉了珠江的工作,想着回家大发展。回来后,却遭到不让扩大房子开旅馆的现实和被迫搬迁的窘境;2013年,再次请荣东江措老人带“江河十年行”去书记家聊聊,可老人不肯去了,他认为“江河十年行”来了那么多次,既帮不上他家什么忙也没能给村上解决什么问题,所以很失望;2015年,老人说现在养老保险、低保,每个月到时间你去取就可以了,政策好。
“都十年了,家门口的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修好。当地人要走电站的路,可以办手续,但很麻烦。”
――代兴民 汉族 雅砻江锦屏水电站旁人家
代兴民,一个当过民办教师的农民,生活因锦屏电站的修建起起落落,虽然自豪于自己的学生有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但他也安心于现在养猪、种青椒的普通村民的日子。
2006年,靠一个小卖部和跑运输维持生计,代兴民希望家门口的水电工程可以多找些活路,还专门买了一辆大卡车准备拉活儿,后来还是把大卡车卖掉了,因为工地多用自己带来的人,不用当地人。2008年,采金把江里挖得一塌胡涂,挖沙?导致江边农民的地被淹没,那可是全村的口粮地。养蚕的桑叶被过往大卡车扬起的烟尘覆盖,弄得蚕都不吃了,蚕不能养了。2011年,路太坏,用水困难。代兴民家一年收入有五万多人民币,但开支增大了,老婆一个月要800块钱的药费,还要交纳电费等。2015年,小卖部还开着,原来小卖部可以维持家里两三个人的生活,现在不行了。
“我当年的希望,靠着二滩电站的建设,已经都实现了!”
――张宗洲 汉族 四川二滩水电移民
张宗洲是农民,从二滩电站筹备起,才开始当上了小包工头。在十来年的时间里,花了120万修建了四层楼高的漂亮的张府酒店,完全是靠他自己赚的钱修起来的,一分贷款也没用。2006年,张宗洲形容自己今天的生活到也实在:“一天三打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