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尚往来:老上海文人的礼物馈赠.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礼尚往来:老上海文人的礼物馈赠.doc

礼尚往来:老上海文人的礼物馈赠   日常生活中为了表达心意或友好,人们常互赠礼物,《礼记?曲礼上》载“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现代的礼物多种多样,而历史上的文人雅士送礼,则通常选择别致之物以显与众不同。民国时期沪上文人之间的送礼就显得别具心裁。   【文人风雅:书籍、相片与字画】   在今人眼中,文人士大夫俨然一孔乙己式老学究的代名词。然据西洋理论,这是一个靠着对语言文字的传承与阐释之技能,掌握所谓文化资本的群体。因此,文人与书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间馈赠书籍,尤其是将自己所写、所编译之书赠予对方,就成为文人间示好的重要途径。   鲁迅就曾多次赠送自己编写的书籍给友人以表感谢:“我现并无什么东西出版,只有一本《思想,山水,人物》,当于日内并《小约翰》译本一同寄上。”丁玲回忆,“鲁迅先生曾向我要《水》的单行本,不止一本,而是要了十几本。他也送过我几本他自己的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给我的书都包得整整齐齐,比中药铺的药包还四四方方,有棱有角”。1920年代末,郁达夫与叶灵凤在上海交往甚密,相互间也时常送书。在叶的回忆里,通过互赠书籍,两人发现彼此都喜欢王尔德的作品,为日后相互间的切磋奠定了基础。   热恋中的文人也会以向心上人赠送书籍的方式表示爱意。1932年夏,沈从文到苏州九如巷三号张家门堂里去看张兆和时,送张一大包书籍,其中有两部英译精装本俄国小说,以及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屠格涅夫的作品集。另外又买了一对十分精致漂亮的书夹,上面饰有一对有趣的长嘴鸟。朱生豪的妻子回忆朱,“从恋爱到婚后,从来不曾给我买过一件东西,除了书还是书。即便是书,也都是他看旧了的”。在朱看来,“买一本新书送人,实在是远不及把自己看过的旧书,上面画着自己的手迹的送人,来得更为多情”。   虽然照相技术在19世纪40年代就传入上海,但真正普及却是在清末民初。彼时的上海,到照相馆或请摄影师到家中、聚会场所拍照,已是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做的事。互赠自己较为满意或有特定涵义的照片,并题字赠言,成为当时文人间寓情感的一种方式。邵洵美夫人盛佩玉回忆,“有位郎静山有一阵常来,他拍照的技术很高,后来他到黄山拍摄了许多照片,他拿它技术处理后印成山水照如古山水画,送我两张十寸大的”。柳亚子在致家人的信中提到,“谢谢你送我的照片――落日”。儿子柳无垢的照片让他开怀不已:“银小姊带来的信和照片已收到了……垢先生手里拿着面包,桌上放满了照片,嘴里吃着葡萄干,何其乐也!”   后辈拜访前辈时,前辈也赠送照片并亲笔题字,表示对后辈的提携与友好之意。姜亮夫1934年1月“拜余杭先生于沪同福里,赐像片。上款书‘亮夫弟惠存’,下款‘章炳麟赠’”。当照片的主人不幸因故过世时,照片更引起接受者的缅怀。何家槐在徐志摩去北平前向其索要照片以留纪念,这张照片也因徐的遇难而引起何内心的悲痛。   具有绘画与书法技艺的文人还时常将所绘所写的作品赠给有雅兴与欣赏爱好的知己。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时,“学生要他写字……他进屋后就伸胳膊、挽袖子,挥毫落纸如云烟,还要一面和人寒暄,大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势”。郑逸梅1930年代沪居时,“画家赵子云居新闸路仁济里,邻舍有空屋,乃介绍我夫妇迁入。时郑曼陀、谢之光从子云学画,我乃得相识,此后颇多往还,曼陀且绘一仕女册页见贻”。1932年,鲁迅为柳亚子书条幅《自嘲》,即闻名于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七律一首。   【装饰摆设品与生活日用品】   此外,有共同志趣、关系较亲密并有进一步加深来往意向的同事、朋友间多以蕴涵不同格调与意义的装饰摆设品作为礼物。杨潮送给夏衍“一对英国芙蓉,送了之后又把养这种鸟的知识传授给我,怕我听过忘记,边讲边写,累得我惶恐不安”。叶圣陶因赠送给弘一法师自己的散文选集,而收到对方礼尚往来的几个制作考究、图案典雅的陶瓷碟子。钟敬文送给赵景深“一只福建的小漆盒,正面漆有人和山水的团,这漆盒我至今还保存着,每一动用,就想起我们的小品文作家”。林达祖回忆,邵洵美的祖父邵友濂“有特制的印有‘邵小村(友濂字小村)藏墨’字样的墨,洵美尝赠我一锭,我一直把它视为珍贵的古玩”。对于有品茶、喝咖啡等嗜好的文人而言,送上一套精美的茶盅盖碗儿器具无疑令接受者感激不已。1930年的一天,丁玲和胡也频登门拜访时与戴望舒等人在上海创办水沫书店的施蛰存,送给对方一套精美的咖啡饮具。   对于家人、亲戚或至交,文人通常选择较为实用的生活日用品作为礼物。礼物不需十分贵重,但富有针对性,这既是不见外的表现,又能令接受者感到雪中送炭。鲁迅就多次收到友人赠送的副食品与生活用品,“有鳞来,赠板鸭二只”。鲁迅对人情世故也颇为体察,他送友人的礼物往往能解他们燃眉之急。“有一次,鲁迅怀里揣着几个烧饼,走进了叶紫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