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城市经济学2重点.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3.2 城市经济增长转型与城市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2002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 3.2 城市经济增长转型与城市发展战略 3.2.1 城市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 城市经济增长已经基本实现了从要素投入、投资驱动为主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型。 1)城市经济增长质量 世界银行副行长托马斯等在撰写的《增长的质量》中,对增长质量的理解是,“作为发展速度的补充,它是指构成增长进程的关键性内容,比如机会的分配、环境的可持续性、全球性风险的管理以及治理结构”。 经济增长质量 国内学者将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界定为:一个经济体在经济效益、经济潜力、经济增长方式、社会效益、环境等诸多品质方面表现出的与经济数量扩张路径的一致性、协调性。 可见,经济增长质量体现了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增长潜能、稳定性、环境质量成本、竞争能力、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除了收入和产出的提高,它应该还包括在制度、社会和管理结构等方面的直接变化。 2)消费经济驱动 3)西方慢城运动 3.2.2 城市经济发展战略转型 1)城市化战略 2)人力资本战略 3)文化复兴战略 4)全球竞争战略 5)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3.2.3 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及规划理解 1)城市经济增长目标 定量分析---预测----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重要的指标就是经济总量和就业总量。 经济方面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以及人均指标(总规模和密度)来度量。 就业状况是反映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反应经济规模就业量结构反映经济部门运行状况,包括产业结构以及部门结构的状况。 对于规划研究与规划编制而言,理解城市经济增长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城市总体规划常常包括了广泛的城市目标,这些都需要被转化为空间术语。例如,一个试图增加公共交通使用的城市发展目标隐含着一个更紧凑的城市,需要维持一个高度单中心和相对高密度。相反,通过提高可购买能力以增加住房消费的政策目标将隐含着城市的扩张和较大的边远地区的房地产投资。一个改善城市内部环境的政策目标将需要更多的土地用于开放空间和公共设施建设,这样又会以边远地区农业或者未开发地区的土地为代价来实现城市足迹的增加。相比较而言,保护城市外部自然环境的政策将需要较高的密度和更紧凑的发展,这隐含着一个较低标准的楼层地面和土地消费以及更高的住房价格。 合理地确定经济增长目标,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口增长和土地增长,包括城市人口就业的增长问题。 2)城市经济效益评价 城市经济效益是在城市经济活动中,资源利用、劳动消耗与所获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状态的直接体现,它反映了一定结构状态下城市发展的能力。 从现有的评价重点来看,大多集中于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工业、城市规模的经济效益评价。一般会采用一些单项平均或者总量指标进行分析测评,如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人均GDP、地均GDP、财税收入、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等指标。 2)城市经济效益评价 城市规模的经济成本和效益是一个在国际上长期争论的题目,而这又与城市化经济密切相关。美国学者Segal(1976)通过对1967年58个都市区的制造业资料的统计分析评估了城市化经济。他利用了如下城市总生产函数: G=f(K,L,N) 其中,G———城市总产出;K———城市总资本;L———城市总劳动;N———城市总人口。 运用上述总生产函数,通过对不同城市规模投入产出的统计分析,就可以反映出生产率与城市聚集规模之间的关系。根据他的分析,超过200万人口的都市区,其生产率比小城市高8%,说明了城市化经济的存在。 对于规划而言,应该考虑经济增长对城市中不同利益团体的效应分析,如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等不同的人群谁受益了,谁暂时又受到了负面的影响,进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规划工具继续放大经济增长在空间分配方面的不均衡效应。这也就意味着,规划不仅要避免出现市场失效,而且需要考虑市场失效出现时如何去应对,如何通过规划的政策效应去保障公众利益。 3)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Wilimson)在其发表的《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一文中提出了收入趋同,即著名的“倒U字形”的发展曲线(图38)。他认为,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最终会消除区域间的收入不平等。 3)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 80年代,小阿莫斯(O.M.AmosJr.,1988)提出了“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收入趋异”,即“S”字假说①。杰克逊(Jackson,1981)等人研究发现,自1960年到1978年美国9大经济区人均收入差异保持相对稳定,并没有趋同的迹象。现实的发展也证实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收入差距并没有收敛趋势,而是出现了区域趋异。由于技术因素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生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